给发展“留白” 为改革“聚气”(2)

给发展“留白” 为改革“聚气”(2)

——访贵州省省长陈敏尔

摘要:精准扶贫,要求注重扶贫中的个性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扶贫的共性问题,既提高精准度,又提高覆盖面、惠及面。贵州将采取扎实措施,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

记者: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中央对贵州的要求。贵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陈敏尔:贵州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不走传统路子。一个是特色化,根据贵州的比较优势做产业。比如,“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大数据产业等都是做自己的强项、特色。

贵州生态好、空气质量好,这是人气,也是财气。良好生态环境,让贵州在选择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创新型的产业和项目方面更有优势。可以让我们在“赶”和“转”的过程当中,边赶边转,然后做出产业升级版,实现后发同步甚至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向绿色要红利,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另一个是集聚化。贵州地形地貌特殊,山多地少,决定了生产力布局要有章法。就像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留下相应空白的手法,贵州发展要更加注意“留白”,留给生态,留给生活,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出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比如我们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就是在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彩贵州拒绝污染项目,承接产业转移不能走“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倒退式循环。

贵州推进特色城镇化有非常好的条件,山水、田园、乡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和谐相处,共生共融,互为风景,互为支撑。作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贵在原生态环境,贵在多民族文化,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山区特色城镇化的路子。贵安新区未来就是:“一片油菜花,一片稻田,一片社区,一片改造过的村庄,一片新兴产业园区”,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的新区。

记者:贵州在推进扶贫开发中需要破除哪些体制机制障碍?进行精准扶贫时有哪些实际举措?

陈敏尔:扶贫开发是贵州的第一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用手榴弹炸跳蚤”。干部下乡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单位越下沉越精准,扶贫内容越实在越精准,扶贫方式越具体越精准,扶贫管理越规范越精准。只知道扶贫对象集中在某个地区、某个县、某个乡还不够,必须精确到某个村、某个户和某个人。

精准化扶贫首先需要建立“瞄准机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贫困表现,只有瞄得准,才能“扶得准”。

同时,扶贫还要“打得直”。如果目标确定了,但是打过去绕了几个弯,最后虽然也能打到靶心,但能量已经消耗了。所以,扶贫要瞄得准,打得直。

今年贵州将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县,省级层面不直接管扶贫项目和资金。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意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出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细则。推行重大扶贫专项、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资金竞争性分配。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突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视片区外“散在”贫困户,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强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精准扶贫,要求注重扶贫中的个性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扶贫的共性问题,既提高精准度,又提高覆盖面、惠及面。贵州将采取扎实措施,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防止出现“高速公路旁边望路兴叹,大型水库旁边望水兴叹,高压变电站旁边望电兴叹”的情况。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