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看待“安全感工资”标准(4)

【案例】如何看待“安全感工资”标准(4)

【启示与思考】

“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近日在网上热传,这一标准虽然是民间版本未标明出处,但围观者众多。 

所谓“安全工资”与城市“安全感”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安全工资,是指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其指数调查主要涉及房价、物价、日常生活成本等因素。而“安全感”除了经济层面上的意义以外,还包括社会层面上的,如这座城市的治安情况等等。完全用一个工资的数据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安全感,确实有失偏颇。

应该说,个体“安全感”有各自迥异的价值比照标准,因人而异,冷暖自知,并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尺,更不可能简单到用工资多寡来衡量。正如评论员曾金所言,安全感与幸福感都取决于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点,而非单纯地由物质水平所决定。“安全感工资”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所以无需过多的攀比与对照,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身所秉持的品质与坚持。

尽管如此,“安全感工资标准”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并得到不少网友认同,仍传递出了民众对收入问题的焦虑。房价、物价节节攀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网友从这份“安全感工资标准”榜单中,看到了现实差距,因此更期待能“马上涨工资”。

事实上,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人民网开展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收入分配是公众目前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央视“两会大数据”节目也显示,收入分配问题已连续两年被认为最难解决,且人数占比已从去年的20%升至今年的24%。

或许,我们没必要争辩“安全感工资标准”是否科学,但相关职能部门却要读懂民众的收入焦虑。民众关注和焦虑的问题,正是政府部门的施政方向和改革指南。努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公众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不断缩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整个社会势必会更公平、更稳定,老百姓的腰板才会挺得更直。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更多人能够分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行配套。原因很简单,如果房价依旧“高烧”不退,医疗依旧能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孩子的教育成本依旧不断加码,即使大家的工资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最终仍会活得比较吃力。

当然,有必要强调的是,收入多寡固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高收入并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毕竟,安全感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每个家庭幸福不幸福都是冷暖自知。有人觉得“月薪2万元只能过60分生活,月薪1万元没法活”,也有人觉得一家人健康平安就是幸福,关键就看你拥有什么样的财富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