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看待“安全感工资”标准(3)

【案例】如何看待“安全感工资”标准(3)

安全感工资说法不靠谱

很明显,这是一次旧闻翻新引发的社会大讨论。这份所谓的“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早在2012年就在网络热传。无需对“安全感工资”太当真,安不安全还得因人而异,幸不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满足度。

首先,“安全感工资”的出炉过程值得怀疑,其科学性更是值得深究。按照榜单制造者的说法,该榜单是根据2011年各大城市的平均工资、物价涨幅趋势以及消费成本进行综合,计算出一个平均值。“一定品质”透露出的信息值得注意,该网也承认榜单是以城市白领为调查对象,并无普适性。

其次,“安全感工资”的准确性依旧是一个谜。当下的大众消费月结单上,小头花销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煤气、上网费等日常开销,大头则还有房贷、车贷、房租、保险,甚至还有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各种难以言表细数的开支。如此一来,“安全感工资”的平均值算法本来就不科学,终究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噱头。

再者,“安全感工资”的说法将工资定为安全感的唯一标准,难免落入以工资定幸福的窠臼之中。一味地将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高低归咎于工资水平的高低,最终只会与安全感、幸福感越来越远。

不管你是“月光族”还是“月欠族”,安全感与幸福感都取决于内心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点,而非单纯地由物质水平所决定。“安全感工资”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所以无需过多的攀比与对照,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自身所秉持的品质与坚持。

“安全感”不是只靠工资撑起的

这份所谓的“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从何而来,数据怎么得出,无人知晓,但这并不妨碍众网友转发的热情,吐槽的热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里面有能引发大家共鸣的东西。毫无疑问,对着“安全感工资标准”大发感慨的人当中,多数都是工资水平低于“安全线”的那些人,是收入已经被物价和房价远远落下的那些人,很惭愧,我也是其中之一。

于是乎,现在人人都在追求一份高工资的工作,理由很充分:我要吃饭,我要结婚,我要买房,我要看病,我要养家,工资低了根本没法生活。就连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谈起网友抱怨高铁票价过高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王梦恕都回应称“大家认为票价高是因为工资过低,应该要求把工资提高。”

听起来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想法,不过,冷静的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不现实的事情,多么不正常的现象。

作为企业,不可能按照每一个求职者的要求给出他们理想的工资,很多情况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这个能力。我负责单位人事这么多年深有体会,这些年很多企业为何陷入用工荒,就是因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务工人员的期望值存在差距,前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利润越来越薄,真的没有能力开那么高的工资,后者则要靠工资维系开销,化解压力,实现梦想,真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苦衷。

靠工资支撑起的“安全感”太过脆弱,或者说只是暂时的安全。物价涨一涨,安全感没了,房价抖一抖,安全感没了,一场大病,更有可能将好不容易找到的安全感打回原形。可见,所谓的“安全感工资”多么不靠谱。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将“安全感”完全寄托在工资上,它应该完善的保障,健全的福利,社会的中的成员不管是看病也好,买房也好,都可以依靠这些保障和福利来减轻负担,化解压力,而非完全依靠工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