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8)

中国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8)

四、结语

从斯大林批判到柏林墙倒塌,历史在表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一切变化也许并非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翻天覆地的,它或许仅仅是历史以曲折的方式延续而已。我们可以从这个变化中观察到当年丸山真男所提示的一个基本状况:处于上层建筑最上部的意识形态是变化最慢的部分。随着革命话语被现代化话语取代,西方的冷战意识形态乘虚而入,民主主义的正统性不知不觉地被西方(尤其是美国)独占;而为了对抗这一正统性,依靠类推法而生产的革命话语作为新的意识形态正在萌生,但是它的方向却同样是为了争夺某种正统性。或许在今天借鉴50年代国外关于斯大林批判与中国革命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开辟一些新的思路,在中国革命遗产中寻找那些未必能够直接套用、但却具有媒介功能的要素,重新思考中国民主化的真实道路。毕竟,民主主义需要依靠某些制度形式加以实现,但是民主的目标却不是形式本身。中国革命曾经创造过的民主化形态,在今天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被重新激活,这个在斯大林批判时期已经孕育的课题,借助于陶里亚蒂、丸山真男、竹内好的讨论,也在成为我们的课题。

【注释】

①陶里亚蒂的报告要点引自日译本,载《世界》1956年9月号,第42~51页。

②陶里亚蒂:《批判对斯大林的非难》,载《中央公论》临时增刊(1956年9月),第53页。

③同上,第64页。

④同上,第56页。

⑤同上,第56页。

⑥拉斯基评论是指丸山真男写作的两篇关于拉斯基的评论。分别为《西欧文化与共产主义的对决》(1946年)、《拉斯基的俄国革命观及其演变》(1947年)。这两篇评论均收入丸山真男的论文集《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⑦丸山真男:《斯大林批判中的政治逻辑》,载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增补版),东京:未来社2006年版,第320页。

⑧同上,第334~335页。

⑨同上,第552~555页。

⑩《无思想礼赞》,载《心》第12卷第7号(1959年7月),第3页。

11《革命这件事》,载《心》第7卷第11号(1954年11月),第13~28页。

12《中国与苏联如何不同》,载《中央公论》1956年11月号,第328页。

13《中国革命的思想与日本》,载《世界》1957年2月号,第156~157页。

14同上,第156页。

15同上,第155页。

16同上,第155~156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