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跨界区域环境问题?(2)

如何应对跨界区域环境问题?(2)

解决跨界区域环境问题的建议

当前,解决跨界区域环境问题急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明确跨界区域环保工作的目标。跨界区域环保工作目标包括3方面:一是跨界区域产业设置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符合政府划定的环境功能区(或主体功能区)要求。二是跨界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等的排污总量、生态破坏程度满足国家和地方确定的环境质量达标要求。三是跨界区域风险源监管满足环境风险防范和安全处置的要求。3项目标也是跨界区域相关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底线。

梳理和整改跨界区域现存问题。省级环保部门要将跨界区域环保工作纳入对相关地方政府及部门环保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上述跨界区域环保工作的3项目标和任务,并切实发挥好督促、指导作用。对未完成目标任,甚至发生跨界区域严重环境事件的地方政府要实施挂牌督办、区域限批、追究责任。相关市、县政府及部门要围绕跨界区域环保工作的3项目标,做好偿还旧账、不欠新账两项工作。国家环保、发改、水利等部门要会同地方政府合理划定跨省界区域环境功能区(或主体功能区、水功能区等),尽快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功能区划定矛盾问题。

建立、完善并有效运行协调机制。在建立、完善机制方面,督查中心督促、指导省级环保部门建立省际协调机制;省际协调机制督促、指导相关市级政府及部门建立跨省界市际间协调机制;市际协调机制督促、指导相关县级政府建立跨省界县际间协调机制。现阶段,为促进市、县,尤其是县级政府间尽快建立协调机制,督查中心、省际协调机制在一些跨界区域环境隐患较多、环境问题易发地区,可直接督促、指导跨省界县级政府间机制的建立。政府间机制的建立要注重水利、安监、环保、农业、经济、国土等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立,以及环境损害评估、赔偿机制,应急物资驰援机制等的建立。各级机制建立、完善要紧紧围绕跨界区域环保工作3项目标的实现,注重操作性、实用性。机制设计要以需求为导向,运用促完善。

在有效运行机制方面,事件防范机制运行要围绕共同做好非事件时期3方面目标现存问题的整改开展工作;事件处置机制运行要围绕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机制,联合进行协调处置开展工作。事件处置机制运行次序要由下而上,力争通过省、市层面机制,最好是通过县际层面机制就能解决问题,以减小事件的危害性、影响性,以及减少对事件方政府及部门的问责。

相关链接

督查中心发挥什么作用?

华东督查中心在协调处置跨界区域环境事件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调查情况、分清责任,依法协调、明确任务,建立机制、有效防范等方面。通过协调处理,基本取得以下成果:

第一,解决问题。在协调过程中,相关省级环保部门依据督查中心有关提高认识、整改问题、建立机制的协调意见,明确自身任务并对本省(市)相关地方政府提出整改问题的具体时限及标准要求,相关地方政府依照协调意见做出表态。

在问题整改过程中,相关省(市)环保部门发挥督促、指导作用,相关地方政府对问题整改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协调,相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诸如取缔关闭、限期治理、结构调整等方式解决了跨界区域环境污染问题,采取诸如生态修复、重建、恢复等方式解决了生态破坏问题。

督查中心对所协调的事件后督查发现,跨界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均得以有效解决,且多无反弹,其中包括国家多个部门数次协调未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建立机制。督查中心每次协调跨界区域环境事件,都利用协调契机,督促、指导相关省(市)环保部门间,以及相关市、县政府间建立跨界区域环境事件防范和事件处置的协调机制。比如,通过协调苏浙皖三省太极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事件,督促、指导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环保厅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督促、指导宜兴、长兴、广德三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间建立联动机制。

督查中心还受邀鉴签了相关省级环保部门间有关机制签定,总结提出了机制建立的模版,编制了跨界环境事件协调处置的规程,为辖区跨界区域协调机制建立及环境问题解决提供了服务。

在督查中心督促指导下,相关省(市)环保部门以及相关地方政府也主动沟通,建立健全跨界区域环境事件防范和事件处置的协调机制。

第三,形成公识。通过跨界区域环境事件的协调处置,督查中心和相关地方政府及部门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妥善解决跨界环境问题是督查中心和地方政府及部门共同的目标。二是妥善解决跨界环境问题是相关地方政府必须依法履行的责任。三是机制建立和有效运行是预防和处置跨界环境事件的保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