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他70岁始学电脑,80岁开通了以“教育老兵1929”为名的微博,粉丝达到了37.6万人。他就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

“我们要为素质教育正名。”顾明远说。正是始终秉持这一信念,顾明远创建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引进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他提出的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奠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等改革的理论基础。虽然他有40余个职务,但名片上只有“教授”两个字。顾明远常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教学成为学术发展的肥沃土壤

1929年,顾明远出生在江苏江阴。1948年,中学毕业后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梦想,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但都落榜了。经人介绍,他到上海私立荣海小学做了教员。1949年,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解放,大学免费,使我圆了大学梦,从此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顾明远说。

1951年,顾明远被派往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习。5年后,学成归国的顾明远到北师大附中工作了4年。这4年使他真正走上了教育探索之路。

1962年,顾明远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并于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由此,他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道路。

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员经历成为顾明远学术生涯发展的肥沃土壤。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顾明远先后出版了30余部专著,发表了400余篇论文,培养中外硕士、博士60余名。

理论为改革奠定学理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很多教师的座右铭。这个理念就是顾明远在北师大附中教学期间提出的。他说,“我更愿意称这是我的教育信条。”

无论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际上都离不开是否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的问题。1981年,顾明远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的文章《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起了一场学术界的争论,一时轰动教育界。

1991年,顾明远又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在于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如今,主客体统一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为课堂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奠定了学理基础。

编书向世界发出中国的教育之声

教师地位和职业化也是顾明远关心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他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时,竭力为中小学教师争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教育硕士的建议,中国教师向专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至今,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已突破10万。

“争取到让中小学教师读研究生是我60多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令顾明远感到欣慰的事是编写教育词典的工作。他在微博上说,他用12年编了《教育大辞典》,又用12年编了《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虽然很苦,但因为与600多位作者友好合作,仍觉得很幸福。

《教育大辞典》出版后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成为经常被引用的权威工具书。2013年,《教育大辞典》的姊妹篇《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有人说这本百科全书可与1972年出版的《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齐名,中国教育通过这本百科全书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采访期间,记者试图从顾明远的书柜中取出《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险些搬不动,顾明远说,“全书重18斤”。顾明远编撰的书籍还有《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顾明远至今心系中国教育的发展,他说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根源。

谈及对青年学子的希望,顾明远说,“一是要刨根问底做学问,二是不要太功利化,三是要从文化角度研究教育”。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