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第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诠释,抵御异质性文化的侵扰,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意识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最深层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和消解能力,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才能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思想观点的挑战与侵蚀,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第二,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安全,意识形态与其代表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占有有着本质的联系。当前国内外一些人宣扬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其本质就是要在推进私有化的进程中动摇和颠覆我国的经济基础,逐步确立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西方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消解和同化,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要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