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改革?(2)

中国教育怎么改革?(2)

摘要:要提高认识,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领导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整体认识水平,要深刻领会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以及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艺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城镇化进程中要合理调整学校规模

  民进中央

超大学校是教育工业化现象,把人作为产品标准化培养的产物。

这种教育违背了人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需要,造成家庭亲情和教育缺失。

现在,在一些地方,城镇学校快速扩张、超负荷运行,有些地方甚至一个班有160名学生,还出现了上万人的初中和高中。“超大班额”“超大规模”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义务教育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存在形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种“教育移民”及其形成的超大学校,已经造成城镇教育的资源短缺、质量下降、区域教育责权不对称等问题。

超大学校是教育工业化现象,把人作为产品标准化培养的产物。这种教育违背了人发展过程中的情感需要,造成家庭亲情和教育缺失。产生超大学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发展决策导向不明晰以及管理的缺位。地方片面追求规模效益与政绩,大规模地强行“撤点并校”,从而引发校车安全、学生管理等大量问题。在城市不断扩容过程中,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步;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开发商承诺配套建学校,却为了追求利润改建商品房,也是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新型城镇化高潮即将到来,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超大学校的老路了。

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学校布局、流动人口的就学政策与城市规划统筹考虑、系统解决。要做到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避免向大城市优质学校过度集中。要制定出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规划以及建设与管理办法,将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将教师和校长配置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建学校教师和校长队伍正常补充和配备机制。

同时,要科学制定学校规模。城镇学校应该以中小规模学校作为主导类型。学校布局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学生就近入学,严格控制以住宿和校车为替代方式的大规模学校。国家出台统一政策,保证学校的设立、发展、评价具有明晰标准。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班额、班级人数、学生总数的基本标准。基础教育学校的最多班额规定为30-36个,班级最高人数规定为40-45人,学校学生最高人数标准为1000人。还要科学监测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流向,建立有效控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的预警机制。

还要建立学校规模的公示、监控督导、问责机制,减少和防止学校发展中的规模逐利行为,并向社会公布招生计划及情况,建立学校招生范围动态调整机制,将学校的规模和班额变化情况纳入学校督导的责任范围。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行政领导管理、监督不力须承担的不利后果。对大规模学校形成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负面教育问题,建立应急预案和补偿性干预手段。

  治理“择校热”需调动市场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 胡卫

择校竞争愈演愈烈,可谓“苦了家长、坏了风气、丢了公平”。

调查显示,“小升初”择校费全国平均为4.4万元,不仅家长难堪重负,孩子也出现厌学情绪。

教育部已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19个大城市今年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本是老生常谈,教育部门颁布的法令法规也是接二连三,然而,近年来受教育者放弃就近入学,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择校热”高温不退,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不由得发人深思。

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学校长期以来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稀缺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了择校竞争激烈。曾有报道,贵州省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贵阳一中占地440亩,投资高达4亿元,而2002年整个贵州省农村教育经费才不过4.5亿元,校际差距可见一斑。

要破解择校难题,真正实现就近入学,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来协同缓解。

一方面,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纵观世界各国教育,不难发现,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出发点是公平,重点是面向大多数,强调的是公益性,落脚点是基本保障。为此,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就应该强调标准化和均衡化,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韩国为了推进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在1968年便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作为文教政策的根本任务,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并将教师、设施、财政等因素作为均衡化的重点,然后对每一所学校进行普查评估。

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因为民办教育发展了,就可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公共财政就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更多地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

2012年OECD的统计数据表明,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和韩国、智利等重视教育发展的转型国家,2009年其社会与私人教育投入分别占到GDP的2.1%、3.0%和2.6%,而中国到2011年仅占1.12%,我国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借鉴这些国家教育投入的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模式,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投入体制改革,调动社会、企业和家庭个人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著名教育家成思危先生说过:“中国的教育就像一只鸟,它的双腿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双腿都健壮才跑得快。”一个区域合理的教育结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公办教育以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为主,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教育为主。当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民办学校特色多样、丰富多彩时,教育才会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就近入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说一说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 王松

为什么农村孩子不能接受艺术教育?

城乡艺术教育差距也到该解决的时候了

在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催开朵朵艺术鲜花之时,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却普遍发展缓慢,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农村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大打折扣。讲城乡教育差距,艺术教育的差距特别明显。

为什么农村孩子不能接受到公平的艺术教育?症结何在?

一是师资数量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农村地区艺术教师不能按编制数量配齐,另一方面是到岗的艺术教师因种种原因改任文化课老师,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艺术学科开课率低,教学水平和艺术活动质量亟待提高。农村地区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艺术学科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艺术学科开课率低。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学校艺术活动真正有质量的不多。

三是艺术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艺术设施、器材更新不到位,影响了艺术学科教学的开展。投入到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所需的专项建设经费明显不足,设备器材老化不能及时维护保养,现有装备器材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缺经费,也缺少透明的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制约了艺术学科的有效开展。

四是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低,影响着领导和校长的决策。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使一些领导和校长对艺术工作的认识存在偏颇和畏难情绪,农村艺术教育更多地靠艺术教师的朴素审美意识和文化自觉去开展,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不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国家文化市场,广大农村地区应该与城市共同发展,而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急需加强,避免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