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2)

撒丁岛的经济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天然牧场覆盖全岛面积一半以上,广泛饲养绵羊和山羊。出产小麦、大麦、葡萄、橄榄、软木和烟草。撒丁岛也可以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萨丁语——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是使用西班牙方言中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因为岛的生性淡泊,在撒丁岛生活的居民也普遍长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的人一直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岛上居民的家庭结构比较庞大,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麻烦,所以家庭中的长者不会因为上了年纪而感到孤独。正是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使那里的许多老人能够“永葆青春”,从容地度过百余年的岁月。或许这点也是这个岛屿成为度假胜地的原因吧,皇室显贵们也可能是想通过生活在撒丁岛的短暂时光,学习岛民的生活习惯与处世态度,也能让自己长命百岁呢。

实际上,撒丁在夏季变成了世俗生活的一个舞台

实际上,撒丁在夏季变成了世俗生活的一个舞台

在撒丁岛原住民中还有一种非常著名的由撒丁牧歌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声部复调演唱形式。四个不同的男声部称为低音、低音哼唱、麦苏(mesu)。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低音部和低音哼唱声部的喉音音色。表演者围成一个紧凑的圈,圈中的独唱者演唱一段散文或诗歌,与此同时,其他声部为其伴唱。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会捂住一只耳朵。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流传于巴巴吉亚地区和撒丁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这种演唱艺术深深的融汇于该地区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人们常在当地酒吧里自发地表演,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婚礼、剪羊毛比赛、宗教庆典和狂欢节中更是少不了这样的表演。至今仍在一些村庄表演的古老的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古称Gosos),在17世纪早期的典籍中已有记载。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有许多保留曲目,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最常见的有小夜曲和舞蹈歌曲,如木特斯、戈索斯和巴勒斯。歌词既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诗歌,内容涉及当今的事件,如移民、失业和政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民歌可以被认为是汇总了传统和当代的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会捂住一只耳朵

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会捂住一只耳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撒丁岛旅游业的兴旺导致了撒丁岛田园文化的衰落,传统而有其深邃内涵的民歌演唱渐受商业化演出的影响,为迎合游客的需要而不得不背弃其原生态的音乐背景。2005年意大利申报的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