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瞭望]李克强的解题艺术(2)

[廉政瞭望]李克强的解题艺术(2)

摘要:李克强不会不清楚,资源枯竭、矿区凋敝的抚顺,就有 55 片棚户区, 23 万人生活其中;而整个辽宁,棚户区涉及近 85 万居民。

经过几年努力,医改成效初显,中国基本医保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 95% 以上人口,民众看病难和医疗负担也得到明显缓解。

代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的“十二五规划”,也是由李克强主导制定完成的。

“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多方利益直接参与博弈。比如,据一位国务院官员透露,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优先上这些项目,像钢铁、水泥生产力过剩项目就要少上,但一些企业还想上 1000 吨规模的钢铁厂,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些千丝万缕的利益博弈对李克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考验。他先后组织较大规模的座谈会、发表有关讲话或者作出重要批示 18 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基本思路,并逐步找到利益交汇点。

2011 年 4 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以“专项规划”为抓手,对纲要提出的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进行必要的分解,转化为发展实际行动。

是专业能力,更是选择

破解难题,不仅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是一种选择——孰重孰轻,孰先孰后。

2004 年 12 月末,到任辽宁省委书记 12 天,李克强来到抚顺莫地沟。

莫地沟是老棚户区,房子多是日伪时期建造的劳工房、简易房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土石房,房龄多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公共排水、供热、供气设施。这里聚集着城区最贫困的人口。

李克强去的那天下着大雪,气温零下 29 ℃。他目睹了近千户居民共用一个厕所。他走进半地下只有 9 平方米的一位退休老矿工家,“居民区里 70% 的人都下岗了,这样的地方确实比贫困乡村都困难,出乎我的想象。”李克强说。

据当地媒体报道,临走时,他只讲了一句:“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群众搬出棚户区,这要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

在抚顺的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我们到莫地沟,有一位大嫂就说,你们领导经常来,我们很受感动,但说句实在话,最后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还是住在这儿。”

李克强不会不清楚,资源枯竭、矿区凋敝的抚顺,就有 55 片棚户区, 23 万人生活其中;而整个辽宁,棚户区涉及近 85 万居民。

“虽然我们的财力不足,但是已经到了下大决心的时候。”他对官员们说,“即使中央的政策争取不到,省、市的政策也要出台。”

大项目一贯被视作拉动地方经济、创造政绩的法宝,而李克强在辽宁首先选择的则是这项投入超过 180 亿元的“民心工程”。曾有沈阳基层官员告诉媒体:“见亮了!”

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到 2006 年底提前一年超额完成。 50 多年没办成的棚户区改造,如今一揽子解决。“要住房,找克强”,成了当地新民谣。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