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国外舆论新动向及其评析

中国发展的国外舆论新动向及其评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在“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等原有论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深入研究和正确评析这些观点,有利于把握当前国外舆论动向,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近年来有关中国发展的舆论新动向

(一)“中国责任论”

国外对“中国责任”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时任克林顿政府国防部长的佩里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说时就讲到,“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大国。我们确信接触是最佳战略,可确保在中国实力增强之时,它是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成员这样做的。”①

时隔十年,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中提出,“要促使中国成为这个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②该演讲强调,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责任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中国内政,还涉及到中国外交等多个方面。

欧盟理事会于2006年发表了关于“欧中战略伙伴关系”的结论,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同时呼吁中国在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人权、援助政策、气候变化、地区安全等领域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③

同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欧盟与中国:更密切的伙伴、增长的责任》的对华政策文件,指出“一种更密切、更强有力的战略伙伴关系符合欧盟与中国的利益,与之而来的是增长的责任和开放的需要,这要求双方采取一致的行动”①。

达沃斯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强调,希望中国在对非援助和经贸领域加强和欧盟的协商,通过限定条件促进非洲国家的人权、减少腐败和提高治理能力,以此促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②

日本以联合国现有会费分配比例不能反映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及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责任为由,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联合国会费缴纳份额,为常任理事国缴纳会费设置下限,并谋求降低日本缴纳的联合国会费份额。③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一些学者甚至还认为世界上出现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地球变暖等现象,主要是中国发展造成的,中国应该承担责任。

(二)“G2论”

G2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相对于G8和G20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意思就是由中美两国组成“两国集团”,携手合作共同解决世界经济问题。华盛顿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Bergsten)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他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美国应该成全中国,使中国与其新角色相匹配。尽管他在2004年就提出了对G2的构想,但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直到2008年,他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指出,“美国应寻求同中国发展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对全球经济事务的共同领导。”④

对于“G2论”,一些西方学者持肯定态度。美国知名学者布热津斯基认为,“我们需要建立非正式的美中两国集团(G2)。美中关系必须成为广泛的合作关系,就像我们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那样。”⑤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将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将与美国一道,成为两支“关键力量”,成为“世界两强”。⑥美国专栏作家威廉·佩塞克认为,面对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美中两国应该联手帮助全球经济,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现在真正能起作用的是美国和中国组成的两国集团(G2)”⑦。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取决于G2。自从“G2论”抛出后,国外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若“美国与中国组成新的G2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将伤害美国在亚洲的盟友”⑧。日本《每日新闻》的文章则认为,G2只不过是美国在自身危机条件下“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而已,因为,美国曾经用类似的形式“捧杀”过日本。俄罗斯前总理祖布科夫认为,G2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来说,都将引发盟友的反感,不会带来任何额外的好处。欧洲的一些知名学者,比如,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汉斯·马腾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季北慈都认为目前讨论G2还为时尚早。

(三)“中美国论”

首先提出“中美国”概念的当属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他于2007年代创造性地把China(中国)与Americe(美国)合成一个新词Chimerice(中美国),意在强调中美关系的紧密性。弗格森对他创造的新词津津乐道,认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储蓄国和最大的消费国已经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应该合成一个国家,那就是“中美国”。⑨

弗格森认为,“世界经济一直是由我们将其称为‘中美国’(Chimerice)的独特的地域经济体系所主导,即在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与其未来对手中国的经济联姻基础下,中国出口导向性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合二为一,形成了世界经济秩序。”⑩

他认为中美两国联姻是天作之合。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对弗格森的观点表示怀疑,他在《中美共管世界是白日梦》的文章中指出,“在当今日趋融合的世界,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是联系两国的关系之一,但中美不同的政治利益,以及很多其他的联系和责任使华盛顿和北京无法形成“共管世界”的局面。”①

俄罗斯学者瓦西里·卡申认为,中美两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的分歧将会随着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暴露,中美不可能建立同盟,美国人的真正目的是想利用中国来遏制俄罗斯。

(四)“发达国家论”

把中国贴上“发达国家”的标签,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国外舆论认为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高速增长,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钢材等多项指标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已经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了,用发达国家来看待中国也许更为妥当。

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于2003年在名为《和金砖四国一同畅想:走向2050》的书中预言,中国在2039年就会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隔8年,他改变了自己的预期,在其新书《成长地图:金砖四国的经济机遇》中指出,中国赶上美国不需等那么久了,他认为到2027年这一切就将会实现,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比预计更快,或许不用等到2027年。②

实际上,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速以及经济总量排名的不断刷新,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际不同机构的预测层出不穷。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报告称,按照市场价值方法计算,中国将在2035年超过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预测说,20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规模的份额将绝对性压倒美国,成为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有望在2016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这也被看做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宣布“美国时代”的终结。英国《经济学家》称,中美差距能以多快速度缩小依赖于三个因素:中美实际经济增速的差距、两国通胀率的差距、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文章称,基于对这三个因素合理推测,中国会在未来10年赶超美国。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