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高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地方高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往往是比“高”比“大”,而不比“学”,导致“千校一面”,无特色发展反而成为了当前地方高校的“特色”。这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又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和人民对多样化、差异化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如何走出特色发展困境,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其特色的形成源于办学的传统和历史的积淀,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治学方略,内化为学校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学科结构、专业分布、课程体系等,外显为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其办学特色与办学主体的发展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因此,地方高校走出特色困境需要高校自身的“特色自觉”。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高校分类不明、定位不清的问题;学科专业设置贪多与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高校间攀高、求大、求全、盲目攀比的问题;行政化管理和官本位思想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和特色自觉。但深入研究会发现,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恰恰与高校所处环境的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大学逻辑和文化逻辑休戚相关,其相应的策略选择不能仅局限于内生力量的简单调整,也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外在环境变化就得以完成,而需要通过组合策略来促使地方高校走出办学特色的困境。

简单地说,这套策略组合至少包括如下方面:第一,政府逻辑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支持地方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政府逻辑就是要强化教育规划纲要和相关会议精神的落实,突出对高校的科学分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促进彰显分类清晰、定位明确的办学特色。第二,市场逻辑下,“看不见的手”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知识分工有效的调度力量,也是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高校的非教育性活动中引入市场逻辑,以市场机制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第三,大学逻辑下,不但要允许高校间的差异化发展,更要提倡各个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高校办学特色的良性发展,个体禀赋的独特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是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客观要求。第四,文化逻辑下,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传统教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部分,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舶来于西方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和官本位思想与现代大学精神格格不入。到了现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我们整个社会要注重自由与民主的文化建设,为高校理性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嵌入性策略选择及效能研究”(2013-QN-15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