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 (2)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

二、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关系

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有十多种。我们的意识形态概念分析的基本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所奠定的,因此,我们的分析是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取得的一些基本共识为前提的。

其一,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范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把“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属于“庞大的上层建筑”⑤ 的一部分。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指实际支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某种思想理论体系。”⑥ 它是由一系列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方面的具体思想观点等构成的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系统。这里的关键在于明确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存在:“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形态”⑦。

其二,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视作“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⑧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理论化的阶级意识。当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逐步被消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必然逐步弱化乃至消解。

其三,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一般都被赋予“普遍性形式”,这是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特征的另一个重大发现。他曾说:“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⑨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某个特定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理论反映,但同时它又以一种普遍性的面貌出现,自诩掌握普遍性、绝对性真理,号称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来获得人们的认同,以获得或者稳固本阶级的统治。

其四,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词汇。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针对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其具有虚假性,这带有否定性色彩。但另外一方面,马克思又在一种较为抽象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将其作为统治阶级的理论体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⑩,这个阶级可能是剥削阶级,也可能是无产阶级,这里就隐含着意识形态概念中性化的意味。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从这方面看,意识形态就谈不上‘虚假’……把意识形态视为每一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判断,并不含有价值上的否定意义。”(11) 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理论任务是批判性的,这种中性化是不明显的。但是到了列宁那里,开始明确主张一种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12)。无产阶级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思想精神领域的领导。所以,意识形态概念未必是虚假的,也可能是真实的、科学的。由于意识形态概念是中性的,对它的界定就应该是一种抽象层面的定义,这种定义既能包括科学的意识形态,也不应排除虚假的意识形态。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规定性,但是这种梳理并不等于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一种完整定义,需要对其进一步整合。于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就在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在理论形式上,可以看作是以理论化的特定阶级意识对于人类基本问题的一种系统性、理论性解答。我们以为,这个表述是可以整合上述意识形态概念的四个核心要素的:这是一种中性的界定,体现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系统性、理论性,特别是它能够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普遍性形式这两大基本规定性统一起来,从而保障了这种界定基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立场。当然,这个界定尚需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所谓人类基本问题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这些问题从古至今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都是为了摆脱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最终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这种基本问题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它意味着人类社会中普遍性基本价值的存在。如黄枬森教授所言:民主、平等、公正、和谐“这些属性都具有很高程度的抽象性、普遍性,不仅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具有这些属性,其他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些属性。”(13)

其次,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以理论化的特定阶级意识对于人类基本问题的一种系统性、理论性解答”应该涵括所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为了工人阶级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当然也就是对人类基本问题的一种理论系统解答,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意识形态概念是一种抽象性的界定,它不但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也应该能够涵括其他所有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那么其他意识形态也都可以看作是人类基本问题的理论解答么?回答是肯定的。

虽然马克思认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但它主要是指受到阶级立场、思维方式的局限无法真正成为普遍性真理,这里的“虚假”并不等于“欺骗性”。侯惠勤教授认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判断,最大的特色不在于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在于阐明这种虚假性并非来源于个人的主观故意,而是来自其客观的社会存在”(14),马克思“从来不把意识形态虚假性归结为‘有意的欺骗或谎言’”(15)。既然意识形态是虚假的,但又不是欺骗的,同时又是具有普遍性形式的,那么,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意思是说,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确实进行了一种关于人类问题的普遍性思考,只不过由于受到阶级的局限,他们的思考方式是“从天国降到人间”(16),其理论本身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带有虚假性。

问题更在于,意识形态的这种普遍性理论旨趣不但是一个动机问题,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不过是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理:任何能够领导社会革命的阶级,其阶级利益必须这样那样地要同人类的普遍利益相吻合”(17),这就决定了任何想要上升到统治地位的阶级,客观上也必须通过其阶级意识与人类基本问题的某种融通来完成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建构。由此可以看出,所有意识形态理论都内含着阶级意识与人类普遍性的一种关联(区别在于看哪种阶级意识及其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实现这种关联)。因此,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以理论化的阶级意识对人类基本问题的系统理论解答显然应该包含所有意识形态,这个界定在逻辑上的周延是有理由的。而且,否认这一点,就意味着各种意识形态没有共同的标准,就是一种自说自话,根本无法形成意识形态的对话、论争。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总之,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理论体系,在理论形式上,可以看作是以理论化的特定阶级意识对于人类基本问题的一种系统性、理论性解答,它为人类基本价值实现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经济、政治、道德法律、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观点主张,而所有这些方面的背后贯穿着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因此具有内在逻辑关联而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理论,从而呈现为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另一方面,人类基本价值作为一种自发的、原初的价值诉求,是一个未定型的存在,也只能通过意识形态这种理性理论形态得到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可能是扭曲的、虚假的。这就是从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关系的角度对于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