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感于“光脚院士”走红(2)

【案例】有感于“光脚院士”走红(2)

一边学遥感,一边看小说

记者:到中科院学习遥感后,觉得那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李小文:到了中科院,对遥感也还不是太了解。实际上,我当时的导师杨世仁先生是搞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我1977年报名,1978年参加考研,还没有录取,就被通知去参加英文统考,然后就出国了,所以我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学过遥感。

记者:所以,直到去了美国,你才开始第一次很认真地来学自己的专业?

李小文:好像也没有。只是觉得自己是公派出来的,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做事,学得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来认真了一些。但我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及格就行,因为从小就是这么个性格。在美国念研究生,满分是五分,三点五分以下要受警告,我每次都争取考试高于三点五分,但如果考了四分我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得尽量把分数压下来。

记者:你在美国最喜欢干什么?

李小文:好像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读小说。因为包括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内的很多小说,都是原来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我当时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小说。他们的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我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我当时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

记者:当时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李小文: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1979年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布鞋院士”缘何受追捧

一方面,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他衣着简朴、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台前,竟像是做脱贫报告的老人。学术上的“领先”与衣着打扮上的“落伍”,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正是这样的对比,让这位“布鞋院士”迅速走红,受到众人的称赞和追捧。

这个光脚穿布鞋的院士,面对记者采访表现得也有些“另类”:比如他说自己念书时并不用功,考试交了卷就去玩;比如他说自己“一直学不会说假话,后来发现真话也不能随便说”;比如他说“当上院士是走运,很多没评上院士的人也比他有水平”。相比我们常见的专家教授面对镜头时的“豪言壮语”,李院士这些平凡质朴的话,让人觉得他格外率真。

纯粹、率性、简单,或许正因为当下这样的学者太少,李院士才会如此走红。君不见,现在的学术界日益功利化,学者们都忙着评职称、拿课题、出书出镜,学术造假、学历掺水、论文抄袭、科研经费沦为“唐僧肉”等事件层出不穷……急功近利之下,潜心研究的大师越来越少,争名夺利的“砖家”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语境下,“布鞋院士”的走红似乎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对这样简朴的大师的期许,和对学术界功利现象的厌恶。“布鞋院士”让世人看到:专注自己研究领域、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做人踏实的学者更令人尊敬。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