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感于“光脚院士”走红(4)

【案例】有感于“光脚院士”走红(4)

【启示与思考】

近日,网络上一张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上,低头念着发言稿。看起来胡子拉碴、黑衣、黑布鞋,且光脚没穿袜子。乍一看,还以为老人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这位老人叫李小文,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及其科研团队关于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国际领先。

李小文说自己在美国读研“一边学遥感,一边看金庸武侠小说”,说自己“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只是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这是几年前有关媒体对他的采访,那时已经61周岁的李小文每天还能把一斤二锅头喝光。其言其行,真让人有时光倒流到“有情无累”、“率性而活”的魏晋风流之中的感觉。

光脚院士之所以爆红,就在于其衣着外表的无光彩不光鲜与其学问境界的灼灼光华之间的强烈反差。身为一名院士,经济上应该不会太窘迫,却仍然在这个学术日益行政化功利化的时代,作一个简单纯粹的学者,保持其率性自然的处世方式。与其说大家追的是光脚院士的外貌,倒不如说是在追他“把扫地僧做得自得其乐”的心。这才是网友们为其点赞的原因。

诚然,一名院士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靠的就是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跟衣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并不是说穿着朴素的就一定是品德高尚、学术造诣深,而那些穿戴整齐的院士,也未必就是道貌岸然。但在现实中,部分学者过于追求浮华的东西,在功面前太过自轻自贱,在学术面前又太傲慢无礼,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做学术的人越来越少。与刚刚卸任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因演讲而走红一样,这代表了公众对某方面现状的不满。

近些年来,论文造假、科研腐败、院士官员化……这些现象让很多人意识到,院士或许远没有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纯粹。光脚院士走红,其背后凸显的是人们对当今学术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媚俗的现状的不满。李小文的出现正填补了人们对真正学术的期待、对学术大师的饥渴。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李小文“神一样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学术界种种亟待整治的乱象和对学术回归本质的迫切期待和呼吁。在他面前,很多学者都应汗颜。学术成果才是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值得钦佩的学者,是能够怀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摒弃浮躁功利的心态,拥有学术情怀,用学术成果来丈量自己的人格高度的人。

在《天龙八部》故事里,“扫地僧”的出现用自伤化解了两代恩怨,点化了世人,避免江湖上一场腥风血雨。在现实中,我们仍然期待,光脚院士在关键时刻,让这一股清泉纠一纠学术界的污浊之气,让更多学者回归做学术的本质,成为学术精神的守望者。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