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农贷难” 关键看银行

求解“农贷难” 关键看银行

摘要:科学分析可以看出,农贷风险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严重。可为什么农贷总是那么难呢?要害在于农贷是小本生意,成本高、收益小。

相关风险及“成本高、收益小”等现实,不能也不该成为农贷难的理由。求解农贷难,还在于银行要打破惯性思维,不要被习惯性难题绊住腿脚,而要在思维创新和路径创新上下功夫

最近,有关农村金融改革的话题令人关注。半个月内,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分别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鼓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这给破解长期存在的“农贷难”带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农贷难”究竟难在哪?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还是风险问题。构成农贷风险的要素很多,除了缺少法律法规认可的质押物,还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经过长期反复的强化,已经固化在农贷链条的各个环节,致使多年来无论各地怎样呼吁求解,“农贷难”就像一道无形的鸿沟,始终难以跨越。

自然风险,是农业生产的天敌,无法避免。但自然风险有基本的发生概率,一般不会连年降临在某一地区、某一农场、某一农户,加上农业保险逐步普及和技术进步日益加快,农业减灾抗灾能力正越来越强。

市场风险,是任何市场主体都必须面对的考验。但农业风险由于产品的基础性和周期性,反倒使农业的弱势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优势,它的风险可以准确预判,最多就几个月,上半年亏了,下半年可以赚回来,很少像其他行业或产品一亏几年甚至多年,而且风险周期难以预测。

经营风险,是传统小农业的一道难关,靠天吃饭、只凭习惯、不问市场。但现在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正在成长壮大,他们的经营理念、经营能力、经营手段与传统小农业有了明显区别,他们正在成为农业经理、农业商人、农业企业家,抗御风险的能力更强。

信用风险,即使在传统小农社会,因为熟人社会和家族关系,农民对“面子”等信用指标也很在意,欠债还钱、父债子还等就是传统农村信用的写照。何况现在有贷款需求的基本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组织,他们的经营基础更好、维护“面子”的能力更强、信用风险程度更低。从农村贷款实践来看,多年来很少发生农户恶意欠款的事。

再看质押担保,农民缺少质押物是事实,但多年来中央一直要求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具体政策中也对林地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有过明确要求,今年又进一步提出要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慎重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等,只要坚持改革创新,质押物难关并不难过。

科学分析可以看出,农贷风险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严重。可为什么农贷总是那么难呢?要害在于农贷是小本生意,成本高、收益小。

农户贷款额度小,通常在20万元至50万元,以一户贷款30万元为例,得100户才够得上一个3000万元的大户,而银行每笔贷款都得有一名客户经理,程序、成本与几千万元、几亿元的客户相差无几。基于这点,银行才放慢、放缓乃至停下了下乡的脚步。

但这些都不能也不该成为“农贷难”的理由。从市场角度看,农村金融业是巨大的市场,虽然单笔贷款小,但总额并不低,小本生意赚大钱,这也是一些后起的商业银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的缘由;从社会角度看,没有农业的稳固基础,其他行业也缺少稳固发展的基础,作为国有企业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更应该拿出担当、负起责任,不能“只拣好的吃”。

所以,求解农贷难,还在于打破惯性思维,不要被习惯性难题绊住腿脚,而要在思维创新和路径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别总是设计了一款农贷产品就等着客户,许多客户有别的要求,可否根据农户需求设计产品呢;比如,在农村金融创新上,仅靠几家银行解决不了千家万户的农贷需求,这就需要在支持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金融合作社、金融互助组织建设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办法措施,等等。总之,真有了改革创新的勇气,就真有破解农贷难的路径与办法。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