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2)

郭建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2)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是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践行、学习、宣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和广大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

下面说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才我们提到,今年的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题目是这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号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面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一方面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来思考和把握,这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谈到这个问题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它的重要地位,他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里讲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里讲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里讲的是根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里讲的是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里讲的是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里讲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里讲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里讲资源。这是第一个层面,是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二,他还概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他一共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讲得比较全了。他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一共讲了六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讲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了。这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六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他讲方法论。怎么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他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它的重要性—根基,第二个方面讲了六个方面的内涵、内容,第三个方面讲方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习总书记这一年多来,许多场合讲的话,比如去年的两会,比如去年的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四个讲清楚”。比如去年11月他到山东去了曲阜,看了孔子研究院,讲民族的复兴要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比如,去年第12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文化软实力,今年2月24号,第13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不久前,他到欧洲访问,在德国,在法国,在欧盟总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都讲了很多关于文化、文明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这一年来,他关于文化讲得特别多,也非常深刻、非常到位。过去我们一般讲文化,还是策略性的、具体措施的,而从习总书记这些讲话是从战略的、总体的高度来把握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怎么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几千年,它是传统。但是,它的一些内容又是超越传统的,超越时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此要把传统和现代打通,使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传承是前提,是基础。同时,还要讲创新。创新才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识别码。首先我们要讲传承,它是我们的安身立命,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血脉。但是,人类社会毕竟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还要讲文化创新,要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的辉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三,内容和形式。以前我们往往讲文化的时候,比如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我们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就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了。我觉得文化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民族性是形式,但它不仅仅是形式,也应该是内容。民族性不仅要体现在形式中,而且要体现在内容中。只有既体现在形式中又体现在内容中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才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

大家看,中央电视台CCTV去年播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学生来写汉字。今年的春节,它有一个街采,街头采访的节目,家风是什么?后来和光明日报有一个家风家教的大家谈。一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家风是什么,应当说反映是相当好的。大家都给予好评。为什么?说到底,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它体现的是民族性的形式与民族性的内容的统一。这是第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