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校园销售安全套,良药?苦酒?(4)

【案例】校园销售安全套,良药?苦酒?(4)

艾滋病防治,固然要从学生抓起,但也不能夸张到谈“艾”色变的地步。众所周知,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性交,中学生中有偷尝禁果者,但绝对还没有达到要去构筑“防性大堤”的地步。同时,性教育缺失也一直是中学教育的硬伤,社会对于学校开设相关系统的教育课程也已经早有呼吁,可就是迟迟难以反映,这毕竟是个敏感的话题。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观念和道德对此有一定的制约。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长期以来,“思无邪”“非礼勿视”的儒家文化,成了代际因袭的伦理纲常,在男女之间和性问题上形成了含蓄甚至是禁锢的思想。

性教育和防艾教育都是必须的,不过,防艾教育不可完全盖过甚至取代性教育。西安市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这一做大很值得商榷,因为某种程度上讲,该做法是在对中学生进行性暗示。当安全套在校园内大行其道时,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容易冒险尝试,起到负面诱导作用。故而,向中学生发售安全套当慎之又慎,最好多听听一线教育者的意见。

“中学售安全套”关键是性教育责任如何落实

当美国母亲已经亲自在上中学的女儿书包里放上避孕套,并将其视作一种母爱的呵护时,国内中学卖个安全套,却仍然饱受质疑,似乎多少显得观念落伍。不过,安全套究竟该如何普及和推广,其实一直以来仍不乏争议。即便是母亲在中学女儿书包里放避孕套的美国,关于这一话题,也远未达成共识。

尽管美国儿科学会曾发布报告指出,应当向有性活动的中学生提供避孕套。这一报告也绝非没有详实的数据作为依据,“美国新增加的性传播疾病的病例数目的话,25%的病例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更有儿科专家的研究指出,提供避孕套不会使学生的性活动增加,但是却可以减少少女怀孕率、性传播疾病和HIV的发生率。由此而得出“对避孕套的限制和阻碍应该被取消”的结论,要说顺理成章。盖茨夫人美琳达更是倡议安全套的推广应该像可口可乐一样被普及。在中学孩子书包里放避孕套式的母爱,应当说并非没有公共健康理论的支持。

不过,同样是在美国,也不乏团体并不赞成在中学里发送避孕套,而倾向于在婚前保持贞节。并认为发送避孕套,应当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性传播疾病社区以及高危人群,而大可不必公然向中学生发放“性执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未必就是美国人的常态,更不一定适合国人争相效仿一样。美国妈妈在中学女儿的书包里放避孕套,中国妈妈的确也不必亦步亦趋、不加判断的有样学样。事实上,对于国内的中学生而言,比安全套提前到位更为关键的,恐怕是相应的性知识与性观念的教育是否同步到位。假如后者完全付之阙如,甚至连与年龄相配的性知识尚且羞于提及,更没有形成恰当而有效的教育体系,便急匆匆的为中学生们送上安全套,会否形成误导,其实并非杞人忧天。当国内中学生的性知识并未同步升级,校园里“安全套”先升级为唾手可得了,如此“拿来主义”式关爱,恐怕也未必能适应中国中学的水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内的中学生只能清纯到把安全套当气球。现实中,对于中学生而言,从各种媒介接触到性信息,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指望靠封堵和屏蔽,早已不是对中学生的保护,唯有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中学生的性知识与性观念与其生理发展同步,才是真正的关爱。而唯有在这一前提之下,安全套在中学的推广和普及,才真正能关爱到中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一言以蔽之,中学售安全套,当然没问题。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性教育责任的落实,而这显然不是只需“安全套”开售,甚至普及成“可口可乐”,便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