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校园销售安全套,良药?苦酒?(5)

【案例】校园销售安全套,良药?苦酒?(5)

【启示与思考】

2013年1月至10月,陕西省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110例,其中90%以上是性传播引起的,发病人群以青年、务工人群为主。西安市政府近日关于艾滋病防治新规中,提出要在普通中学校园超市销售安全套或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引起各方热议。4月23日,陕西省省卫计委回应称,这是省政府经过多番调研、慎重研究决定的。

有网友对政府部门点赞,认为正确引导学生比逃避现实好得多。也有质疑的意见称,现在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性教育都没有做到位,销售安全套是没有啥作用的。与其羞羞答答遮掩,还不如大方说透。

校园出售安全套一直都是具有争议的问题,尤其是中学生,相当部分还是未成年人,如果真的出售安全套,给人的解读即便不是鼓励,也是等于对行为本身合理性的认可,是一种默许。尽管不一定会诱导孩子们去尝试,但是起码显示出环境方面的宽容。

而这仅仅只是基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单纯就目的来说,此番西安的新规是推动艾滋病的防治。不否认,初衷是好的,然而从艾滋病传播人群的分布来看,学生通过性途径传播都不是重点人群,相反案例极少。况且,能够买得到安全套,不等于一定去买,更不等于一定去用。也就是说,有没有安全套对他们防艾的意义并不大。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始终都在于提高所有群体的安全意识,理性控制和约束性行为,懂得采取必要的措施规避可能感染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树立观念才是根本。这对学校的青少年教育,也不例外。而从教育的类型来看,防治艾滋病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入性教育的范围内来开展。遗憾的是,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一直都是一个短板,观念上存在模糊地带,缺少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定位和统一的教育实践。

安全套不过是一种产品或者说是用具,本不代表知识与措施本身,更不代表社会共同的观念。相反,在一个市场充分开放的今天,买安全套是相当方便的一件小事。只要社会观念具有共识,安全套进不进校园都不是主要问题。而问题恰恰在于,相对于观念教育的无形,检验教育又需要更多有形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在性教育充满争议、艾滋病防治充满艰难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安全套来充当道具,言下之意让相关的举措留此存证。显然,这也是舍本逐末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

不管是健康教育,还是艾滋病防治,需要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行之有效系统的教育与预防体系,更主要的功夫还是要花在如何消除争议、如何建立和完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和壮大专门的教育机构与人才、如何推动校园与家庭和学校联动而持久的教育上,不能寄希望在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简单依赖行政命令,摆上几个安全套勿勿了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