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文文风不正的主要表现及矫正策略 (4)

当前公文文风不正的主要表现及矫正策略 (4)

核心提示:公文文风直接与党风政风相关联,大力弘扬、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但公文文风不正却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公文文风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进行深刻剖析,并据以提出整治的对策。

五是穿靴戴帽。突出表现为套话连篇,既要“开头戴帽”,又要“结尾穿靴”。公文写作中存在的套话是一种历史的流弊,它使公文变得拉杂冗长,空洞无物,向来为人们所反对。这种套话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水份”太大,用很多文字却传达很少的信息,甚至根本不能传达任何信息。或是一些空洞的条条,或是一些枯燥的概念;或是开头“戴帽”,或是结尾“穿靴”,等等,不一而足。例如写总结报告,不论有否必要,都要在开篇写上“在××××以来的大好形势下,在××××会议精神鼓舞下,认真贯彻了××××精神,反复学习领会了××××文件。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的重要意义,从而大大提高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狠抓了××××,做到××××,取得了××××”等一系列冗辞赘句,以致于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僵死套路。这种套话还表现在诸多评价性语句上,例如会议总是隆重的,闭幕总是胜利的;班子总是团结的,决策总是英明的,赞成总是一致的;讲话总是重要的,分析总是深刻的,阐述总是高屋建瓴的;积极性的发挥总是充分的,对工作的促进总是极大的;措施总是得力的,成就总是巨大的;成绩总是在领导关心下取得的,问题总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读来令人感到笼统空泛,索然寡味。

六是虚张声势。实用性是公文的精髓所在。公文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实用,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公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必须言及其实,言及其义,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浮夸藻饰,虚情假意。但目前我们看到有些单位所制发的文件,在谈到今后的工作设想时,动不动就是什么“大举措”、“大行动”、“大开发”等;当谈到具体问题时,动不动就是“特大项目”、“特大影响”、“特大效应”;在总结工作成绩时,什么“四大举措”、“六大创新”、“八大变化”、“十大成果”、“创历史最好水平”、“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等。当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看内容如何,只要职务带个“长”字,他的讲话就是什么“重要讲话”甚至是“重要指示”,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所谓“重要讲话”,按理说是指那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和真理性的讲话。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讲职务、不看内容,只要带“长”字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那么实际上也就没有真正的“重要讲话”了。讲话重不重要,关键是要看其内容,而不是靠“说”出来的。实际上,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不要冠以“重要”二字,还是应当务实一点为好。当年吴官正同志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到《大众日报》去视察,就省委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省委领导的讲话,从我开始,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把‘重要’两个字去掉,讲话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重要啊!”这段话讲得是多么切中时弊,又多么深刻有力,令人拍案叫绝。

那么,好的公文文风应当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呢?

一是实实在在。就是要据实而书,以“管用”为本,把公文写得实实在在。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浮的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这就要求我们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要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既不夸大成绩,也不掩饰问题;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理论;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讲究“据实而书”,摒弃“华浮之作”,秉笔直书,传递真实情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拟定正确的策令,是公文写作的一条根本原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