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举行的第四轮谈判5月16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结束。由于伊朗与西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明显,最终协议文本的起草工作未取得进展。
分析人士认为,最终协议文本起草工作的启动标志着伊核谈判步入更加实质化的“深水区”,必然会涉及很多敏感复杂的问题,谈判各方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新一轮对话受挫 未取得明显进展
在为期3天的第四轮谈判中,伊朗与六国就伊核问题最终协议文本的草拟工作进行了磋商。在此期间,不仅有伊朗与六国的多边谈判,也有双边谈判以及专家谈判,但最终由于伊朗与西方分歧明显,谈判未取得进展。
(图片说明:5月14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阿什顿(右三)、伊朗外长扎里夫(右二)、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右一)出席第四轮谈判开幕式。)
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也取消了按惯例应当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让人感觉谈判前景难测。
伊朗副外长、核谈判代表阿巴斯·阿拉格希对媒体记者说,虽然谈判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但这不代表外交努力失败,各方需要时间缩小分歧,今后谈判还将“再接再厉”。
此轮谈判未取得明显进展并不意外。在谈判开始前,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高级官员就对媒体表示,西方与伊朗分歧明显,谈判将会十分困难。伊朗外长扎里夫也同意此观点。谈判期间,另一名接近谈判的官员也对媒体表示,谈判进展得十分缓慢、困难。
去年11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日内瓦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伊朗同意在今年1月20日至7月20日内暂停部分敏感的核活动,而西方则相应减轻对伊制裁,并在此期间就达成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最终协议展开谈判。随后,六国与伊朗进行了三轮谈判。
回首今年2月以来举行的伊核问题前三轮谈判,多多少少都能拿出具体成绩:第一轮谈判开启了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进程,确立了到今年7月20日前的谈判框架和日程;第二轮谈判讨论了伊朗铀浓缩活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民用核合作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等议题,对话“有实质性且有用”;第三轮谈判,各方把全面协议涉及的所有要素都摆上了桌面,展开实质性的细节讨论,厘清共识和分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