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建设要突出思想建设
十八大强调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当前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文化建设主要是精神建设,二是文化自觉和自信,三是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建设主要是精神建设
“文化”是一个范围相当广的概念。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是大文化,是和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中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第三个层次是小文化,“文化产业”中所说的基本上属于小文化。我们现在说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含义就是指人的精神建设,也就是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意识形态的改革,就是“改思想”,直接地说,就是要形成适应当前世界形势和国内改革形势的新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当今世界,人类的精神陷入了深沉的困惑:一方面,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地球已经百孔千疮,人类似乎面临灭顶之灾的现实危险”[1],如同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在论述历史时所说:“人类首先感到必需,接着追求效用,再接下去就是讲求舒适,寻乐,然后在奢侈中变得淫逸,最后发狂,浪费他们的资产。”[2]
现在主导人类生存发展的是西方文化,集中表现在美国的立国精神和美国的生活方式或称美式文明中。内容主要包括人类中心论、无限理性论、科技万能论和消费至上论。“人的价值、理性和科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实现人的幸福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当这种文化软实力不是用于为人类造福而是被自封为世界霸主的强国用于凌弱逞强时,原来正确的理论必然被扭曲变形,成了导致世界危机的理论。”[3]
过去的数百年间,西方世界一直以机械的思维范式为基础,认为自然和社会都是“机器”,人有能力按自己设定的目标改造这部“机器”。在思考和处理人类社会的问题时,机械思维是不行的,应将社会放在自然、生命、社会的统一的系统演化过程中来看待。顺应自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只能唯自然之道是从,背道而驰只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二)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自信”则是要相信自己的文化是优秀的。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对文化底蕴形成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要有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自觉首先要明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什么。现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提出,儒、释、道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三根支柱。其实,儒、释、道三根支柱形成的三足鼎立,又立根于坚如磐石的根基之上,才使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不衰。三根支柱的根基,表现为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体现三家融合的则是“道”文化。贯穿五千年林林总总的文化,就凝结在一个“道”字中。
“道”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早已在世界上扎下根基。在世界100多种语言中,代表道文化的老子的《道德经》已经有90多种语言的译本。现在,联合国秘书长、俄罗斯总统、美国总统等许多政要,在他们的讲话中都引用《道德经》原文,说明《道德经》是好东西,世界都认为是好东西,我们更要对“道”文化有自信。
(三)树立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判断好坏、美丑、善恶、有用还是无用、有利还是没有利等等的标准观念。一件事,人们认为是好的就会去做;反之,就反对,就不会去做。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或社会组织也是这样。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受价值观的支配。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状况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价值观的混乱造成人们干什么都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通过大讨论,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核心价值观。
党的文件中说:“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又说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也就是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最终目标转化为人民自觉的行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我们从领会十八大文件的精神实质去看,创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是“一切以造福人民为纲”。现在看来,将幸福作为评价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首先作为评价各级干部政绩的指标,正是打破改革的困局的切入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