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

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民族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今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经过“民族识别”确认、法律上认可的56个民族是“多元”,历史上形成的、近代以来明确的、直到今天仍在建构过程之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体”。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基于此,本文对如何认识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首先要处理的一对矛盾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民族与国家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普遍而广泛的非一致性。

近代以来,由于人民主权理论学说的发展和民 族独 立 运动的兴起,民 族(“nation”)往往与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或“national state”)联系在一起。当一个“民族”以追求独立自治或自决、建立“国家”为政治目标时,民族亦可以被理解成“国家”或“民族国家”。这种把民族作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都有自决建国之权”的理论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基石。

我们知道,近代的民族主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抗封建王权和神权的进步意义,对于形成和发展“人民主权”、建立“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也容易形成本民族中心主义、排外主义倾向。在社会矛盾尖锐时期,一些极端民族主义主张如种族优越论,甚至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对内进行种族隔离(如南非)、种族清洗或种族屠杀,对外实施殖民扩张、掠夺或战争。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成为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世界只有30多个国家,现在达到了200多个。从这个意义上看,追求民族独立、建立依托在“民族”之上的“民族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与统一。

目前世界上民族的数量远远超过国家的数量。尽管人们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人口超过百万、千万乃至上亿的民族至少有300多个,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分布却极为广泛的人口较少民族,目前世界上被称之为“民族”的人类群体数量至少有两三千个。由于民族数量远远超过国家数量,除极少数国家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是多个民族或者土著居民(有人称为“世居民族”)与移民共同组成“多民族国家”。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流动与跨国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当今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完全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国家”(即使日本、法国等号称为“单一民族国家”也存在大量归化与非归化外来族群人口)。这就在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出现了“认同”问题上的非一致性。

很多移民或者外来族裔人口(如美国、巴西等),可能并非该国的“土著人口”或者世居民族,但是已经加入该国国籍,成为所在国的公民甚至成为主体民族成分。有些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因为历史原因,本身就是多民族的。就是一些新近独立的所谓“民族国家”(如从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国家),其人口也不单纯由一个民族组成。

由此可见,单纯由一个民族组成的纯而又纯的所谓“民族国家”,只是一些人构想出来的“理想图画”。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全球化时代完全建立由“单一民族”成分成员组成的“民族国家”也不可能出现。事实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因为各种原因跨不同国家而居,成为为数众多的跨境民族。朝鲜族、蒙古族等都是跨境而居的,犹太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印度人等由于其“全球网络”的存在成为“全球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