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 (2)

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和谐关系 (2)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合力与张力

在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之中,这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是一体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就等于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越强烈、往往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也就越浓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没有矛盾和张力,而是成为合力,成为对本民族和本国认同的统一体。

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排除个别人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非一致性。因为民族身份一般作为初级群体的天然纽带,往往是无法选择、也难以改变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却往往可以因为多种原因而改变居住的国家(移居其他国家)或者公民的身份(改变“国籍”)。移居国外的居民一旦加入新的国籍,其新身份虽然失去了原来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但由于选择了新的国家认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剧烈矛盾、冲突与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美国对于日裔旅居美国侨民的处理应该是一种例外,而且主角是美国政府,日裔侨民属于被动方)。

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认识与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影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单一线性的因果关系。因此,要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与影响,必须分析影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多种因素本身,且要分析各种要素如何影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相关关系的内在机理,还要分析各种因素影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具体方向与大小程度。显然,没有大量的历史史实的论证,尤其是大规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科学调查数据,是无法完成上述任务的。不幸的是,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一般来说,人们的角色是多样的,认同也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在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问题上,用多样认同与多层认同的思路,的确可以化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非此即彼”的张力与冲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就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二者之间的对立问题。在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公民个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约等于所有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与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是不矛盾的。在这种分析框架下,我们看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人们往往会说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更高层次的认同,而关于本民族甚至本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认同是低层次的。但即使我们认可两者之间的认同方向是一致的,却很难测量两种认同的程度和选择的优先顺序。

根据我们在2013年对新疆1636户城乡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到人们关于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用“中华民族认同”代替)的选择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既认同本民族又认同中华民族的比重最大,平均为51.7%。同时,更加认同本民族(19.8%)或者更加认同中华民族(28.5%)的回答也占有一定比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在进行上述判断的程度差异,但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的上述判断,也不知道上述判断作为一种看法,在何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具体行动。何况这只是被调查者群体在被调查期间的看法,并不能表明每一个被调查个人的看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看法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因时因地因情景不同而看法迥异。因此,对人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测量和验证,的确十分困难,也难以给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可能看到,用多层次认同理论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认同问题的“非此即彼”矛盾,却没有克服不同认同之间的选择顺序和程度差异可能导致的冲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公民个人乃至各个民族集体,由于立场态度、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制约,在选择角度、出发点与倾向性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上述调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问题的关键是,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一定时空中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研判一个地区、一些人群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就不仅仅属于理论探讨的话题,而是具备了切切实实的态度内涵和政策意蕴。这个问题在相当范围内仍是可控的,但也不排除爆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只是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种基于科学调查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与掌控能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