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死生事大 殡葬改革不可粗暴“一刀切”(5)

【案例】死生事大 殡葬改革不可粗暴“一刀切”(5)

殡葬改革须推进,老人自杀不可有

殡葬改革是中国的大事。新中国对殡葬改革倡导了几十年,基本改变了城市地区人们的观念,取得重大成果。从地名就可以看出,北京市过去被各种“坟”包围着,如今则火葬普及,虽然近年流行火葬后在公墓安葬,但节约的土地总体上十分可观。

农村的情况复杂得多,大体呈旧俗与新风的交叉状态,改革显然有阻力。我们认为,殡葬改革仍应推行,但国家几十年来同时照应农村现实的政策精神也应坚持。我们需要保持殡葬改革不断推进的趋势,实现这一进程的不可逆转,但对于彻底完成这项改革,不必制定刚性的时间表。

中国社会虽然保持着很高的世俗性,但民间对死亡的看重仍是普遍的,中国清明节的地位之高,在各国文化中亦很突出。老人们都有一个对死亡的想象世界,一些农村人悼念亡者也对坟形成了依赖,新中国在艰苦地引导这一传统与现代化和现实接轨,我们应当说已经走了一多半的路。

公平而言,不能说安庆市推行殡葬改革“很武断”,因为它的这项改革比安徽其他地区走得慢,这当中已经包括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照顾。而且如果真要改革,事情总要有一个起点。

但是如果真有老人抢在火葬的“大限”前自杀,那就是改革操作层面的挫折。政府和死者的亲属都对此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政府尤其需反思对改革复杂性、长期性认识的不足。

对施行土葬有重大困难的地区,殡葬改革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呢?有的学者提出,土葬可以深埋,不留坟头,因而不必造成对耕地的占用。此外有些地方开始有人选择树葬,即不用棺木土葬,然后栽一棵树,这被认为是绿色的。这些意见是值得政策规划者斟酌、评估的。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保护耕地,促进中国社会的福祉。即使改革过程中出了问题或挫折,该怎么追究就怎么追究,但这不应影响社会对殡葬改革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政策都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应致力于消除偏差,但这种消除应有助于推动政策的正确贯彻,而不是动辄走向对政策本身的否定。

想想看,如果今天中国城市的亡者都选择入棺土葬,那么城市将需要有多少坟地,我们拥挤的城市和周边将是什么样的面貌!今天的变化源自几十年前启动的改革。它还需在中国的农村进行下去,这项改革系关中国社会的长远利益。但我们衷心希望改革平稳过渡,不让接近人生终点的老人因此产生“宁肯自杀”的痛苦,这同样是我们心底深处的呼声。

【启示与思考】

多位老人为获土葬而选择通过极端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消息着实令人心酸。这是不是因为当地殡葬改革直接导致的,需要有关部门去调查。但至少暴露出当地在推行殡葬改革新政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无可厚非,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却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科学妥善实施,而盲目的“一刀切”,难免会引发令人寒心的悲剧。所谓“改头换面易,移风易俗难”,对农村那些年岁已高且早已经备好棺木的老人们来说,入土为安的土葬是几千年的传统,粗暴地推进殡葬改革显然难以让他们一下子真正接受。

其实,作为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诸多好处。要充分借助当下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优势,依托更多的传媒平台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更多公众能够接受并认可殡改新政。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当大力推行“殡改奖励”制度,对于那些果断支持并践行殡葬改革的家庭,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这样一来,想必会得到更多公众的响应。而对于那些已经到了一定年龄且已备好棺木的年迈老人,在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引导之外,也有必要划条线或定个标准,比如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继续保持土葬等等。你看国家对官员申报财产也有个逐步推进的时间表呢?为何对老人改变土葬的观念就不能有个长线引导?假使当地这样多管齐下地推进,想必殡葬改革会更大程度地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俗话说,死生事大。后事安排,自古以来就是许多老百姓相当在乎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殡葬改革新政不仅仅是在安徽安庆,在很多地区的推行过程中,都会遭遇重重阻力,但政府切不能惟当地行政领导“拍脑袋决策:一刀切”地强推,必须要本着人性化的举措,制定科学妥善的方案来循循诱导、稳妥推进。

刘云山同志日前指出: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安庆推行殡葬改革,非但不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倒是在挑起问题、暴露问题,人为制造紧张局面,公然激化干群矛盾。这种粗暴的工作理念与方式,应当尽快得到纠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