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化解官员形象危机 为政府公信力加分(3)

【案例】化解官员形象危机 为政府公信力加分(3)

提升官员形象,不能只做好“面子”

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让官员形象频频受损,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年代,官员形象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乎官员个人命运,更关系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极少数事件查处速度偏慢,惩治力度不足;极少数机关对官员考核不严,存在着少数“边腐边升、边升边腐”等问题;个别地方或为了“面子”、或为了保护官员,消极作为,罔顾民意,总是试图把大事拖小、小事拖无,即时性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出现这些现象,从官员形象到官场形象,自然都会受损。

面对一系列的官员形象危机事件,严惩问题官员,做好“面子活”,固然是重中之重,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官民间的信任度、提升陷于高危状态的官员群体形象,最终还需制度发力。

严惩被曝光的问题官员,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的作用,但如果“曝光”和严惩,只是促使那些处于隐藏状态的问题官员,更多小心翼翼、低调谦卑,问题不是一样存在吗?这些人一旦“潜伏”失败,成为“边腐边升”的典型,不是一样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损害官员群体的形象吗?

在这个语境下,用严惩问题官员,来提升陷于颇有争议的官员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做好了“面子活”。公众固然能从“从快从重”的严惩中获得一时的快慰,看见相关方面的决心,但若无细致严苛的制度兜底,公众习惯性的质疑并不会就此终结,更愿意相信“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官员的群体形象,并不只是在这些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中呈现出来,普通公众更是能在耳濡目染、切身经历中深刻感知。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在做硬“里子”,让严密的制度约束那些恣意妄为的官员,比如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等等。

【启示与思考】

5月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当前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渎、色、假、枉。其实,即便不借助严肃的学术报告,仅靠平时浏览新闻也能得出类似的印象。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表叔”、“房叔”、雷政富视频事件等,不停地在社会新闻领域制造出一个个新热点。而发生在这些官员身上的丑闻,又大多与情色、权钱交易等联系在一起。有些重大的非法集资案件背后,也有官员的身影在徘徊。加上某些官员特权意识浓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此,民众怨言很大,官员整体形象受到损害。

政府是个抽象的概念,政府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公务人员组成。官员形象出现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政府的形象,继而伤害政府公信力。由此来看,官员形象绝不是一个公务人员自己的私事,而是具有公共性。如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自身存在比较严重的形象危机,则后果可以想见。化解官员形象危机,就是在为政府公信力加分,其意义显而易见。

官员形象危机必须得到化解,这是一个共识。如何化解?答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抓住问题的症结入手,方可对症除病。对于那些问题官员,该惩就惩,绝不犹豫,以显决心。“刮骨疗伤”,或是化解危机的一剂妙方。除此之外,一是要借中央革新政风之机,各地政府、部门也要让人看到新风气,官员也要展现新形象;二是遏制官员的特权行为,消除那些“刺眼的景象”;三是约束官员权力,避免腐败乱象高发。

政风问题不只关乎官员道德,比如“三公消费”,就不只是个道德问题。若官员出行不是警车开道、耀武扬威,而是低调出行,展现谦卑姿态,定更能赢得人心,有助于修复形象。革除特权思想,杜绝特权现象,则对于拉近政府官员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大有裨益。此外,严重的腐败形势必须得到抑制,这对于官员形象的修复,是又一大福音。倘若上述三个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那么类似个别官员言语不当之类的举动,更易于得到民众的谅解,或者不至于成为舆论焦点。

今天的中国,正行走在复杂而又艰辛的复兴之路上。愿景很美好,过程不轻松。上上下下,都在希望建设一个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看起来,这样一个廉洁、高效政府的建成,首先得从化解官员形象危机开始。这件事情,很迫切,刻不容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