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淡定看待“车票丢失不能退”(3)

【案例】淡定看待“车票丢失不能退”(3)

火车票“遗失不退”让实名制蒙羞

在火车票实名制以前,旅客丢了车票只能自认倒霉,由于不是实名购票,没有购票人身份信息留存,车站无法判断旅客是否购买车票,旅客也无法证明自己购买了车票。但实名制火车票不一样,由于一张车票对应一张身份证件,旅客丢失车票后,售票系统里仍有据可查,车站很容易查证旅客是否购买车票,若情况属实,则铁路部门仍然要认这个账,可以而且应该给旅客补办车票,即使拿所补的票也应可以办理退票和改签手续。

这正是火车票实名制的一大好处,既方便了旅客,又不会让铁路部门遭受损失—因为是实名制车票,所以其他人捡到丢失的车票无法使用,即使旅客补票后又找到原来的车票,他也只能使用其中一张,另一张作废,其中并无漏洞可钻,不会给旅客贪便宜的机会。火车票实名制的这一优势,铁路部门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

丢失车票的确是旅客的责任,但这不足以成为旅客需要重新购票的理由。打个比方:一个人把钱存进银行,却把银行卡或存折弄丢了,难道银行就可以据此不认账吗?当然不行,也没有哪家银行这么不讲理。12306工作人员说得对,旅客购买火车票,的确相当于与铁路部门签订了运输合同。但是,旅客丢失火车票,只相当于丢失了合同文本,而不等于合同本身作废。当仍有确切信息证明这份合同存在并且有效,铁路部门就有义务继续履行合同(补票),或者按照旅客的要求,依据相关规定变更合同(改签)甚至终止合同(退票)。如果铁路部门规定补的票不能退票不能改签,就相当于单方面撕毁合同,占了旅客的便宜,侵犯了旅客的正当权益。

其实,我们可以拿航空电子客票作对比。机票也实行实名制,正因为是实名制机票,所以旅客仅凭身份证就可换取登机牌,根本不必担心机票丢失问题。而即使在电子客票出现以前,旅客丢失机票后也可补办、改签或退票,没有听说有旅客因此浑水摸鱼,占了航空公司的便宜。这么简单的操作模式,这么好的成功经验,铁路部门为何不借鉴之?

可以说,实名制火车票丢失后,凭所补票不能退票和改签,这是铁路

部门单方面作出的对旅客不公平、对自身有利的不合理规定,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这一规定使得旅客只承担了实名制的成本,而没有享受到实名制的好处,可以说是对火车票实名制的歪曲和羞辱。而这种霸王条款之所以出炉,缘于铁路部门的特殊地位,正是这种地位给了他们侵犯旅客权益的底气。垄断使得旅客处于弱势地位,无力撼动这样的霸王条款,那么,相关监管部门又在哪里?

实名火车票丢失不退 拒绝民意比拒绝退票更“霸道”

从道理上讲,消费者凭个人身份证实名购得某一车次的火车票,就获得了对某一特定席位独一无二的座位权,缘何买得退不得?身份证可以作为购票凭证,难道就不可以反过来作为验证购票并实施退票和改签的依据了吗?正如刘姓当事人质疑:“我承认自己弄丢车票有责任,但实名存款能因为存折丢失就不返还存款吗?”显然,实名火车票丢失后不能凭身份证退票改签的规定,有悖社会常理,当不无“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霸王”意味。

更显“霸气”的,还有铁路总公司工作人员固执任性、拒绝民意的傲慢与不屑。面对记者就退票事宜欲向铁路总公司建言献策的电话请求,接听人一再以“这是规定,不能帮忙代转”为由坚决拒绝。事实上,“铁老大”多年来饱受诟病的霸王式条款并非个例。比如,原铁道部2012年12月颁布施行的铁路新规,就有“非动车组乘客迟到车票作废,持低票价席别车票的旅客不能在高票价席别的车厢停留”的强制性规定;“火车无座票与座票同价”条款遭舆论热议多年,并被公益人士告上法庭。由此看来,“铁老大”的霸王之气,并未随着铁道部撤销、总公司成立的机构变更而有所收敛或改变。正是这种自恃垄断、漠视民意、唯我独尊的“老大”心态,让铁路部门的运输服务长期处于舆论诟病的风口浪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