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3)

改革就是制度创新的问题(3)

“调结构需要必要的周期,投资需持续”

中国新闻周刊:你呼吁投资应该适度增长,防止盲目或者过度的投资,是否意味着你对投资拉动经济带来的害处极为警惕?

成思危:是,这个我讲了多次了。投资是必要的,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但过度投资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个是GDP的水分,因为过度投资,有一些项目可能就是豆腐渣项目;有一些项目建成了可能没有效益;还有一些项目建成了,但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城市的地铁即如此,这样又造成和增加GDP水分。

第二,过度投资容易造成一种投资饥渴症。因为只要投资,GDP增长最容易。地方总希望通过增加投资拉动GDP,比如说今年投资了1000 亿,其中有100亿是水分,这一百亿明年不能产生GDP了。明年再想增长,投入的就不是1000亿了,得投1100亿,得把水分补偿后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这种投资饥渴症实际上掩盖了投资效率低下和GDP水分的问题。我希望的是,投资保持在适度范围,真正是通过创新,通过刚才说的提高综合要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合适的度如何来界定和把握?

成思危:这个我曾经提过,就是投资的增长速度绝对不应该超过GDP的一倍,一般比较合理的是控制在1.4倍以下。当然现在控制可能有困难,但是超过一倍肯定是过度的,我是这个看法,可能别的经济学家不一定同意。

中国新闻周刊:按照你刚才的观点,一些投资目前来看可能会增加GDP,但长远来看贻害无穷。对投资的领域这一块,你有何看法?

成思危:投资的领域是这样,传统产业一定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所以对传统产业的投资,不应该再去追求扩大生产能力了,因为它已经产能过剩了,你再去扩大能力的结果不是更造成水分。对新兴产业要给予支持,新兴产业有一个成长周期,在初期是吃钱的,需要持续投入。

中国新闻周刊:正如你所说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经提了很多年,但老百姓依然不敢花钱,这个问题如何来解决?

成思危:增加收入,2006年就提出来要让经济和人民收入同步增长作为发展的首要条件,跟经济同步增长暗含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切的蛋糕不能再少了,比例不能再小了。再一个职工收入和CPI挂钩,最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应该相应提高。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要靠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我们现在人均工业增加值只有德国的五分之一,美国的八分之一,差远了。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光想去提高购买力,怎么可能呢。

老百姓不敢花钱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一个是子女上学,还有一个是住房。社会保障包括了失业、养老、医疗,如果保障程度不够,谁敢花钱。现在小孩上学收的择校费,包括幼儿园都收。这些问题使得人们不敢花钱,不敢花钱你怎么拉动消费。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