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读书与践行(4)

天津:读书与践行(4)

摘要:读书,这既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很现实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要读书呢?我认为读书有“四宜”:一宜修己,二宜齐家,三宜治业,四宜天下。

二忌不定时。

读书要定时间、定制度,才能持之以恒。我们一日三餐能够坚持,除肚子饿的因素外,六七点吃早餐,十一二点吃午餐,下午六七点吃晚餐,大体定时,家家如此,已成制度,才能坚持。读书也是一样。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早上读书如康熙。康熙帝是个喜爱读书的皇帝,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早寅时(寅正四时)起,大约读一个时辰的书。卯时(卯正六时),吃早餐,做上朝准备。辰时(辰正八时)上朝御门听政。这样,每天早上的读书基本定时,形成制度,也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晚间读书如赵普。赵普勤读书,善读书,定时间,有制度。宋制,宰相以未时(未正下午二时)下朝归第。赵普回家后主要是读书。

周末读书的人更多。许多人平时很忙,利用周末,或半天,或一天,集中读书。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三忌不消化。

读书的一个大忌是食而不化。这如同吃饭,吃的虽然很多、很好,但吃了之后不消化,也不吸收,不是等于白吃了吗?如果在脑子里存储大量没有消化、没有吸收的知识,那还不如把知识储存在电脑的硬盘里,或者U盘里。一个移动硬盘,能存储1000G,可以原样保存,既不出差错,也不会丢失。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存储知识,而是一为知识,二为智慧,三为顿悟,四为圆通。因此,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种案例,史不绝书,应引为戒。

四忌不践行。

读书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践 行 四 要

下面我以史为例,特别讲一下读书与践行的关系。

读书人往往重视“格物致知”,忽视“知行合一”;往往重想法,忽视践行。其实,知与行的关系,如智者王守仁所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人们常常犯一个毛病:只是读书不行动,学了等于没有用。只读不行,难以大成。所以,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知和行的关系,有人重知,提倡知在行之先;有人重行,提倡行在知之先。我觉得:既重知又重行,二者不可偏废。对于从事体力劳动而不读书的人,应当强调读书;对于从事脑力劳动而不践行的人,应当强调践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