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免费诊所”虽关,但值得称赞!(4)

【案例】“免费诊所”虽关,但值得称赞!(4)

“免费诊所”即使暂停也值得肯定

从“悄然开张”到“悄悄关门”,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是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免费诊所”从概念上就颇具吸引力。不论是实现了医药分开,还是促进了分级医疗,抑或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尽管存在时间谈不上长久,“免费诊所”的样本价值却不容小觑。作为医改的个体探索,“免费诊所”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为老百姓的医疗诉求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出口。

对于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难免力不从心。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遭遇的“有病无钱莫进来”,让他们见识了人性的麻木与冷漠,也见证了制度之爱的缺失。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不可能完全涵盖老百姓所有医疗需求的格局下,“免费诊所”的出现,至少提供了“病者有其医”的可能。

根据当地红十字会宣传部负责人的说法,“免费诊所”的暂停,确实是基于人和物的重压而不得已。不过,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也好,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也罢,“免费诊所”的暂停,是主客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缺乏政府制度“补血”、背离市场机制、完全依靠民间力量“输血”的医疗方式,不可避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生存困境。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公共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单纯依靠或者忽略某一方面的力量往往都是不可取的。回到“免费诊所”来看,一方面,“免费诊所”缺乏公共财政投入,在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中处于一个孤立的节点;另一方面,“免费诊所”看病不收一分钱,患者拿着医生开出的药方自己到药店去买药,完全打破了“以药养医”的医疗顽疾,虽然修复了医患关系,却陷入了难以持续的尴尬之中。

面对“免费诊所”,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医务工作者,用“医者仁心”的爱与关心,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以朴素人性的责任和担当,共同支撑“免费诊所”的运行,尽管时间不长,却依然让人感动。

在物质丰盈时代,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求;为老百姓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显然离不开公众参与。作为公众参与的一次尝试,暂停的“免费诊所”不管是否继续运作,其示范作用都不容忽视。

免费诊所留给我们什么遗产?

免费诊所关门的命运,从创办伊始就注定了。义诊的几位老专家大都在80岁以上,体力精力有限,难以应付每天大量病人慕名而来。同时,缺乏收入来源,单靠创办者和爱心人士的捐款,难以维持诊所的正常运营。

在许多人看来,免费诊所关门,再次言中了“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然而,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免费诊所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首先,免费诊所“医药分开、分级医疗”的管理模式,可成为医改的努力方向。在免费诊所,医生免费开方,患者自行去药店买药,减少了医生回扣、药品加成等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诊所还提供就医咨询,根据病情引导患者去相应的医疗机构就诊,不再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从而有力实现了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深化医改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决策部署,来自民间基层的智慧结晶也值得汲取借鉴。

其次,免费诊所的公益色彩值得推广。免费检查看病,免费测血糖、血压,为贫困病人提供免费午餐,免费诊所提供的一系列公益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从侧面折射出公众对于公益医疗服务的期待。公益不应只是少数人的自发行为,必须由政府出面承担应有责任。或许,全民免费医疗条件尚不成熟,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确保患者享受到低价优质医疗服务,是当下各级政府应该去做且能够做好的事情。

再次,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应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励弘扬。免费诊所的几位老专家,都是退休后自愿前来义务坐诊。中国自古就有“医为仁术”之说,如何不让经济利益绑架医者医德,让每名医生都能“堂堂正正给病人看病”,这是留给政府和社会的思考题。

轻轻地,免费诊所走了,正如它轻轻地来。不过,我们却不能“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期待有关部门利用好免费诊所留下的宝贵遗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将免费诊所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