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禁用任何含铝添加剂
日前,国家卫计委等5部门发布公告要求,7月1日起,禁用3种含铝食品添加剂,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中不得使用明矾等含铝膨松剂,膨化食品中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添加剂。
对此,王竹天解释说,不是笼统地说7月1日就把含铝添加剂去除了,而是调整了含铝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当中的使用,最大的调整就是把以前可以使用在面制品中的含铝添加剂缩小到只能在某些食品中使用,比如油炸食品,像油条。调整后测算人们含铝添加剂的摄入量,基本上降了一半左右。
应该“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食品安全标准
虽然“与国际接轨”这个词儿并不新鲜,甚至让人有了审美疲劳,但食品安全标准将“与国际接轨”的消息,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必须为之“点赞”。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尤其突出。有的食品根本没有标准进行约束,相关监管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鲜榨果汁”,缺少相应的强制性标准,以至于用水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的“化学果汁”大行其道。而有些食品虽然有标准,却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相差极大,有的标准(比如乳业标准)被称为“世界最低”。甚至连一些洋品牌受到质疑后,也常拿“中国标准”来说事儿:雅培发媒体声明,称“喜康宝奶粉完全符合中国标准”;肯德基称“4天一换油”符合中国标准;强生称召回不涉及中国,完全符合中国标准……可以说,食品标准的缺失和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年来让中国的消费者吃够了苦头。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无疑会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确保标准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干扰。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曾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之所以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时,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很多标准都是由“个别企业”起草的,以至于“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了”。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牛奶行业。如果标准“与国际接轨”了,有国际通行标准做依据,暗箱操作和大企业绑架标准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
当然,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食品领域能不能安全起来,还要看标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不仅期待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更期待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能够早日“与国际接轨”。只有严格监管、让所有的违规违法者都付出最沉重的代价,才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才能维护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食品标准要接轨,监管与处罚更要接轨
这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也引发了各种调侃与焦虑。在这背后,标准的滞后,是问题频发的诱因之一。明明是有怪味的饮用水,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不能喝的,但按着相关标准一检测,居然合格;明明就是地沟油,是不能当成食用油的,可按着相关标准来检测,却是无法鉴别……类似案例,的确是数不胜数。这既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警示。
如今,国家卫计委有意在短期内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安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我国的国情。这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指南针,倘若两年内食安标准真能与国际接轨,必然会给舌尖上的安全带来正向价值,令人期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