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节俭能够形成和培育生活美德。生活美德崇尚简单质朴,讲求清纯真实,有一种“道法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价值特质。生活美德既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也反对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它肯定人们正当合理的生活要求,常常以节欲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将欲望控制在理性与合理的范围内,自自然然,适可而止,而这恰恰是同节俭的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节俭以对物质需要的适可而止彰显着简朴生活的内在价值,培养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恬淡境界和对简单生活的推崇。质朴简约作为生活美德的原初形态,集聚着生活美德的义理,也表达着至真至诚的奥蕴。《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弘扬节俭意识有助于形成和培养质朴简约的生活美德。
再次,节俭能够形成和培育治政美德。治政美德集善政和美政于一体,常常以廉洁奉公、清正廉明、高风亮节、文明化育而著称于世,拒贪腐,反奢靡,斥浪费是治政美德的重要内容。要在政治道德建设上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很有必要在整个政治系统内形成尚清廉、崇清正的治政美德。而这就需要提倡与弘扬节俭意识。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韩诗外传》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浪费。奢靡之风一旦形成就会如毒瘤生成,只会导致理想之河的干涸、信念之墙的坍塌、精神之树的枯萎,政权的倾覆与事业的衰败自此而始。纵览中国历史,迷恋和追求奢华的皇帝和王朝,大多没有逃脱衰落或国破家亡的悲剧命运,而奉行勤俭节约的君主和王朝,则往往总能励精图治,开创盛世文明。就此而论,节俭是形成和培育治政美德的基础和首因,奢靡享乐则是导致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和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伦理铁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节俭养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勾绘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全体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目标,需要紧紧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节俭养德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固国风、领社风、育民风。
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固国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达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国家愿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口多底子薄、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仍然要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机制确保精细管理,用严格严厉的监督机制堵住奢侈浪费,在举国上下形成养成“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养德“国风”,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进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