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糊涵洞”是十足的谋财害命
作为山西省和原铁道部2008年共同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三西”地区煤炭进入华北、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太兴铁路施工建设竟然拿泥巴糊涵洞,以至于施工者“常被噩梦惊醒”、承包者良心发现愤而实名举报,足见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情节何等怵目惊心,而记者采访遭拒、被打更清楚地表明有关方面是何等“做贼心虚”。
按规定,回填一处涵洞或桥梁台背一般需要使用3000至5000立方米A组料,项目部实际上只用200立方米左右A组料用于应付工程监理,其余皆以路堤挖方产生的黄土替代。业内专家表示,涵洞台背直接承受轨道和机车车辆及其载荷的压力,回填材料是涵洞台背工程质量的关键,回填质量不过关危及铁路运行安全,可见“泥巴糊涵洞”是十足的谋财害命。
按照举报者、承包人贾某的说法,使用黄土填方是零成本,还可省掉处理费、运输费,使用规定的回填材料一吨得几十元,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而该项目正线全长164.26公里,每公里平均要建6个涵洞,实在叫人不敢想象此举“节约”出的金额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当然业主及有关部门绝不会是替国家和纳税人节约,难怪会如此铤而走险。
施工方借着夜色掩护填埋黄土,监理和总监被“打理”后便心照不宣地保持缄默,相关监督职能部门对这一公开秘密的视而不见,这一系列反常现象的背后显然存在着一个黑色利益链,正是这个利益链催生了连豆腐渣都不如的“泥巴涵洞”。因此,不但得对所有涵洞来一次彻底清查,对不合格者坚决推倒重来,而且必须依法严肃、从重追究各个环境的责任人,让“泥巴糊涵洞”成为这条利益链上所有“蚂蚱”的噩梦,才能有效惩戒、警示形形色色的工程腐败、犯罪行为。
“泥糊涵洞”里藏着多少工程腐败?
太兴铁路作为总投资高达87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居然出现“泥巴糊成涵洞”这样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能不令人感到惊愕莫名。因为这不仅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一旦发生塌陷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难怪就连那些良知未泯的施工者都“常被噩梦惊醒”,要站出来实名举报。可以说,发生在太兴铁路建设工地上的这一幕,属于典型的工程建设腐败。
工程建设领域覆盖面宽、工程量大,一直以来都是滋生腐败的“高发区”。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此多有打击,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制约工程建设领域职务行为的文件,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大。而且,工程建设腐败如今越来越呈现出窝案串案严重、大案要案频发、犯罪环节集中等新趋势。
以这一次太兴铁路“泥巴糊成涵洞”事件为例,根据报道,太兴铁路由于要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所以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相比级配优良的A、B组料,采用黄土回填,每回填一个涵洞台背就能“省”下十余万元。以此推算,施工方中铁十二局三公司仅从此一项中就能获利数千万元。问题是,这笔通过偷工减料“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呢?
如果说,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腐败,仅仅是作为项目经理的李有生一手遮天恐怕没有人会相信。相反,太兴铁路公司那名自称总经理的男子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种种反常举动,不能不令人怀疑,“泥糊涵洞”是否就是业主单位和施工方合谋而为的,目的在于借此侵吞国家建设资金?当然,如果没有工程监理人员的配合,这么明显的“豆腐渣工程”要想顺利通过验收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公众有理由怀疑,太兴铁路的业主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人员等三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攻防同盟,这才使得施工方敢于如此明目张胆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
铁路建设乃百年工程,然而近些年,却屡屡发生各种事故,造成大量无辜人员的伤亡。虽然,目前太兴铁路还处于建设施工阶段,但从目前披露出来的内幕看,我们已经可以想见某天涵洞塌陷后的惨烈景象。有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彻查太兴铁路“泥巴糊成涵洞”背后的腐败问题,不仅是反腐所需,更是为了防微杜渐,以免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一句话,“泥糊涵洞”里藏着多少工程腐败?公众期待一个明确的答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