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琴还没进医院,琴声还未飘起,围绕“钢琴进医院”的争议已经起来了。院方认为,这是做好事,能给予患者一些心灵抚慰;而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不解风情”,根本不知道患者想什么、要什么。争议声声,启示多多。
“钢琴进医院”并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近期,北京市相关领导赴台湾等地区一些医院进行调研参观,发现台湾的医院很善于通过营造温馨、幽静的氛围,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客观地讲,朝阳医院这么做,应该有着为患者考虑的目的。可以设想一下:繁忙大厅,志愿者手指拂动,钢琴声缓缓飘起,这不就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个经典场景吗?诚然,这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看病难、看病贵”,但就对患者来说,毕竟是好事,毕竟体现了医院的努力。
一些网友的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任何一个复杂的现象,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社会需求上,同样有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之别。当前医疗领域,最大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最想改变的也是“看病难、看病贵”。在这一问题不能解决之前,医院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只是枝叶。而且网友特别担心,医院会以次要矛盾代替主要矛盾,以枝叶努力代表主干付出。
在医院和公众的两个圆中,应该有着价值重合的一面。从医院角度讲,应该正视公众的希望,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而从公众角度讲,也应该放弃成见,理性看待医院的努力。拿“钢琴进医院”来说,诚然不是患者最需要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但公众必须看到并且承认医院的努力,通过对努力的肯定来推动医院进一步改善服务;而医院也应该穷尽一切努力,能够解决和改善的迅速解决和改善,一时不能到位的也要创造条件,要让公众看到解决和改善的希望。
医院的就医环境能够美好,对于患者来说,是求之不得。而“钢琴进医院”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其一,医院的空间足够。不是为了摆放钢琴而挤占了患者的空间;其二,患者不会因为医院的服务感到烦躁。比如排队的时间不会太长;再比如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更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关系不紧张,医院没有乱收费之类的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患者在优美的钢琴曲中就医,无疑是一件乐事。如果这些就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突兀式地出现“钢琴进医院”,自然难以让人接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