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立云:破解大城市病,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8)

——北京市“聚焦改革·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五、治理“城市病”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第五个方面,治理“城市病”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病”的产生有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偏差的原因。最突出的就是多中心布局,城市发展摊大饼,优质资源过分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感受。这些年来,我们城市发展一直摊大饼式的,发展格局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拓展的范围广,在四环到六环路之间。客观地讲,城乡结合部紧邻城市中心区,它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利用中心城区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以它的发展动力是很强的,所以这个地方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当中人口增长最快、城乡建设蔓延迅速、发展矛盾最突出的一个区域。城市的结构或者布局形态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从多中心的集团式城市结构过渡到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是大城市结构发展的趋势。控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建设新城或者副中心。英国1946年通过《新城法》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离伦敦中心5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组成了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伦敦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日本东京为了分散首都功能,主要是在内部建了七大副都心,在外围建设了三大新都心,以及建设新城和科学城等措施来实现的。这个好多同志都比较了解。我们要改变城市单一中心的结构,抑制城市发展摊大饼式的趋势,从世界大城市发展的过程来看,比较通行的方法就是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年来也借鉴了这些经验。1992年,上一版城市整体规划提出的原则是分散集团式的布局。提出市区由中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2005年的城市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前一段市规划委组织开展了这版整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关于空间结构评估的结论,认为10年来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确定的“两都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战略性调整有序展开,调整优化新城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初步形成了内外联动、南北均衡、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有成效。我们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协调性增强了。最后还有一句话,城市摊大饼式蔓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和功能单纯性过度集聚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城市整体规划实施情况10年来评估结论里面提出来的,是这么一个状态。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