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立云:破解大城市病,创新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6)

——北京市“聚焦改革·情系民生”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

四、治理“城市病”的现实抓手是调整产业结构

第四,治理“城市病”的现实抓手是调整产业结构。“城市病”的根源是人多、功能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而人口、功能的背后又是产业,所以治理“城市病”,关键在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我们北京已经形成了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但目前工业行业39个大类当中,北京有33个大类,且增加值都在亿元以上,第三产业14个行业门类当中,北京全部都有,特别是我们还存在一些与首都战略定位不相符的产业及其业态,比如说我们有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过去有种认识:认为离开二产,北京的三产也走不远。实际上这还是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产业发展是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产业辐射范围可能是区域的,可能是全国的,也可能是全球的,它发展的基础不见得一定是本地产业才能配套,不见得非要这个地方什么东西都搞,什么东西都要全,离开这个东西这个优势产业就发展不起来,不是这样的。有了这个认识,我们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实意义非常重大。产业结构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它是在不断演变的。西方国家大城市的空间结构也是一开始从制造业的中心向组织、知识、信息生产、分配和传播的中心转变,它的影响范围既扩大到自己的腹地,又扩大到国际范围的活动空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大城市都是这样的。北京作为首都,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首位城市,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配置不会只限于本行政辖区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区域协同发展也是解决北京城市功能疏解、控制人口、治理“城市病”难题的根本和出路。我讲一个数据,比如说人口问题,2013年外来常住人口当中40%来自津、冀、鲁、晋、蒙等周边省区市,都是周边来的,其中来自河北的占到23.7%,大家想想,如果河北的发展水平和北京相当,河北发展起来了,它的城镇发展水平、就业机会都挺好,可以有效的减轻北京人口及其相关发展要素集聚的压力。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