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序平:正确推进国有企业改革(4)

楚序平:正确推进国有企业改革(4)

把握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关键

一些人拿着西方的尺子丈量中国改革的步伐,要求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脚必须适应西万鞋的尺寸,这只能是削足适履,最终误国误民。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做中国的事。

这次改革的难点是利益分化的桎梏,改革的障碍是思维定式的桎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利益分化日益加剧,世界观、价值观日益多元,一些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成为继续改革发展的障碍。比如,有的守着过去的经验故步自封,动辄这个老经验、那个老验方,远离火热的改革发展实际,其结果只能是刻舟求剑;有的患了严重的"洋教条控",血液里都渗透着洋八股,拿着西方的尺子丈量中国改革的步伐,要求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脚必须适应西方鞋的尺寸,这只能是削足适履、邯郸学步,最终误国误民。这次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做中国的事,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推进改革。改革不能搞教条主义,不管是华尔街的洋教条,还是其他什么教条。改革也不能搞"一招灵""胜负手",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做"夹生饭",不能"翻烧饼"。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确保不犯颠覆性错误。

第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非金融)资产总额91万亿元,所有者权益32万亿元,这是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一个铜板都不容许流失。必须规范国有产权交易,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最大限度控制自由裁量空间,最大限度消除寻租空间,防止国有有资产流失。

第二,正确掌握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进与退。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报告提出,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非公共产品提供领域,除少数国防企业外,其他都要退出,到2030年,国有经济比重降低到10%。有的学者提出,国有经济要退出石油、电信、 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与民争利"。这些说法违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错误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这其中多数都是竞争性领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什么行业不是充满竞争的。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其本质就是彻底私有化。"与民争利"更是荒谬。公有制企业资产属于全国人民,实施民主管理,造福人民福祉,本身就是最大的"民"。

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界定国有企业不同功能,明确投资方向,确定持股比例。第一种, 100%国有独资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总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公益行业企业等,将继续保持国有独资。第二种,51%以上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自有企业所属子企业,部分重要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国有企业,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企业等,可以国有绝对控股。第三种,50%以下国有相对控股企业,部分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企业,部分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企业等,可以国有相对控股。第四种,1%国有参股企业,国有企业不具有优势的产业,特别是在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行业,国有资本要做资本市场的天使投资者,努力以1%带动99%,支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影响力。

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大力提高监管水平。目前各级国资委都在研究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我认为,结合各地实际,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公益类国有企业,监管考核的总要求是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合理定价,政策性亏损由财政全额补贴,着重考核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二是商业类国有企业,凡在竞争性领域以营利为目的国有企业,监管考核的总要求是,以市场化规则优化监管标准,着重考核经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三是保障类国有企业,承担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国家安全责任的企业,监管考核的总要求是,完成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任务情况,着重引入专项考核指标和企业竞争力。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目的是提高监管考核的水平,搞好国有企业,不是国有经济进和退的依据。那种"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观点只能导致彻底私有化,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完全错误的。地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高度重视、科学把握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进和退,原则必须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八个字,这一点尤其需要高度重视。

第三,科学把握反垄断问题。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对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笼统贴上"垄断”的标签,这既有恶意误导,也有不明就里的认识误区,对我国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是非常有害的。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没有问题,但要科学厘清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关系。我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同时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可以看出,我们要反对的不是规模大的企业,而是反对利用市场地位操纵价格、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规范的经营行为,西方也是如此。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提高对反垄断问题的认识。更加重视根据国际市场结构、竞争形态来分析判断垄断问题,更加重视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来分析判断垄断问题,更加重视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来分析判断垄断问题,更加重视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角度来分析判断垄断问题。要更新观念,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第四,正确认识加强反腐败与搞好国有企业的关系。近期,中石油等中央企业出现了腐败案件,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影响极坏。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态度鲜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对腐败案件零容忍,保持高压态势不动摇。国有企业反腐败与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不矛盾。高举反腐重拳,堵住腐败后门,清理灰色侧门,敞开合规前门,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也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制度必然导致严重腐败,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企业腐败从本质上来说是职务犯罪。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显示,2013年463例企业家犯罪案件中,国企企业家犯罪案件110例,占24%,民企企业家犯罪案件352例,占76%。国企、民企涉案有一个共性,就是过半数的案件发生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节。如果管理不善,任何企业都可能出现腐败问题。国有企业出现腐败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严肃法纪加以解决。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整个国有企业队伍,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坚持两点论,不能"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更不能因此就得出国有企业必然腐败、国有企业必然搞不好的结论。事实上,国有企业涌现了一大批先进模范,在国家和社会遭遇危急险重的关键时刻,国有企业靠得住、拉得动、打得赢,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命门,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去掉国有企业的弊端,促进国有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总之,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在实践中正确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