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官不聊生”思想

扭转“官不聊生”思想

在正风肃纪之下,一些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以权谋私、为所欲为了,群众期盼更高、从政标准更严、肩上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了,一言一行都得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的严格监督。为此,个别干部就产生了“官不聊生”的思想。然而,对干部来说,“官不聊生”多少有些矫情。本来,当官就需要清正廉明。“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中央出台的“清规戒律”就是为官从政的行为规范,身为干部理应严格遵守。中央的一系列治吏之举,剑指的问题都是本不该发生的,都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也与政治清明背道而驰。治国首在治吏,整治与规范,意在将“乱走”的权力赶入“笼中”。况且,禁令扶正祛邪,对干部也是一种爱护。

细细分析,所谓的“官不聊生”,一方面说明了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反“四风”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过去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太过宽松,使一些官员把滥用公权力谋私当作是家常便饭。现在权力刚刚开始被关进笼子里,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发出“官不聊生”的感慨,担心官员的“好时光”即将成为过去。而这正好反映了一些官员对不受监督的权力的追逐、迷恋和依赖,对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行使特权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感。为此转变干部们“官不聊生”的思想不容小觑。

为此,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升干部门的政治觉悟,转变“官不聊生”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一是牢固树立非义不取的名利观。古人讲,“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党员干部的“义”,是党纪国法。“非义不取”,就是凡不符合党纪国法的名利坚决不要。党员干部要做到不为物所役、不为欲所累,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追求为人民谋福祉的大自由。二是牢固树立健康文明的交往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一定要择善而交,多交益友诤友,多交普通百姓朋友,多交先进模范朋友,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反对庸俗低俗的交往。三是牢固树立实干立身的进步观。党员干部希望得到组织肯定、社会认可,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职务上的升迁,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要知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们都要时常扪心自问:食人民之禄,我为人民回报了多少?要以平常之心看待个人进步,以进取之心对待个人奉献,坚持走实干立身的光明大道,不走钻营讨巧的歪门邪道,真正靠造福一方赢得组织和人民认可,真正靠实干实绩求得个人成长进步。

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何为“风清气正”?一言以蔽之,激浊扬清,让党风更优、政风更好、民风更纯,让整个社会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干部们要彻底转变“官不聊生”的思想,以超强的从政谨慎度,保障民众的幸福,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