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需常态化推进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需常态化推进 (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1.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思路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常驻性,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心理上经常牵动价值之弦,并把各项要求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准则,给群众树立明确的思想导向。要实现利益调处常态化,用合理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引导社会行为,多种思想共存的今天,我们提倡大公无私和公而忘私,也认可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损公肥私和假公济私。要实现宣传教育常态化,思想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探索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方法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生活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要实现有关的理论研究常态化,达到思想上陶铸灌辟,理论上转识成智,言行上致之轨度。要实现道德养成常态化,举手投足不离价值准则,一思一念不离价值关怀,在生活中积淀良行,在行为中体现良态,在言语中表达良效。

2.探索常态化的建设途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行为,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表率作用,确立一个标杆,让广大群众知所趋鹜,通过经常性的措施宣倡和平、涵泳德性。要依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提升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自然浑成的日常理念,使之成为饥餐渴饮的行为习惯。要通过常态化方法移风易俗,对社会不良惯俗进行改造,形成迁善改易、从善如流的良性状态。

3.构造常态化的建设机制

一是形成日常化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又因其理论性抽象性而高于现实生活,要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气息,用群众性的创造活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意志强迫和行为强制,而是自觉的思想表达和实践过程。要在广泛的群众参与中形成价值共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魅力;要用耳熟能详的生活用语把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词句,明确传达心理和情感。如果远离思想发生的土壤和思想作用的实际空间,把社会价值观悬置起来,那就失去了主流价值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是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以各种有声有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凝聚人心。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官腔十足的“八股文”,所谓“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等形式的拆解,都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方式,减少官腔,减少故意编排的数字和口号,减少话语中的形容词和夸饰,用通俗而又精准的语言,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形成规范化的借鉴机制。辩证分析国外价值体系建设方法,以及我国历史上儒家价值观的传播方法。不能用断章取义的方式,一味贬人扬己;不能用强词夺理的态度,将它者一概否定;也不能舍本逐末,完全抛弃自家的价值形式。古代儒家思想传播者把儒家观念编写成《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宣传材料,并在私塾、学堂中贯彻,以至于有水井处皆有诵读之声,其思路值得借鉴。(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