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境外政治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对华渗透(10)

警惕有境外政治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对华渗透(10)

二、冷战时期西方非政府组织在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活动特点及影响

(一)积极推进“跨国市民社会运动”(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Movement),帮助苏联东欧国家建立各种政治性非政府组织。1975年西方国家与苏联签订《赫尔辛基条约》后,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一起,以人权为借口,开展了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市民社会运动”。美国的劳联-产联同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西德等西欧国家的工会合作,专门帮助东欧和苏联新出现的独立工会组织。在他们的帮助下,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成立了苏联的劳联及其下属工会等组织,波兰成立了“团结工会”组织,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了“第77宪章集团” (Charter77),保加利亚成立了“支持”工会,罗马尼亚成立了“博爱”工会、匈牙利成立了“民主反对派” (Democratic Opposition)、民主工会联盟,东德成立了“剑与犁”组织( Swordsand Ploughshares)等。这些工会组织在西方的支持下,鼓吹“极权政治”是核战争的根源,民主与和平不可分、裁军与人权统一等口号,并打着人权、自由和民主的幌子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宣传。

(二)配合本国政府积极开展人权外交,支持苏联国内成立各种具有反对派色彩的“独立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苏联出现了各种“民主”、“人权”运动组织、带有社会主义左翼倾向的联盟组织及民族主义组织和反对社会主义的宗教组织等,在苏联青年人中也出现了相对独立的青年组织、文化组织,包括流行音乐爱好者组织、体育俱乐部、志愿性民间社团、环境保护团体以及文学团体等等。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也出现了第三类民间社团。这些非政府组织试图在被官方正式禁止的研究课题中,发现俄国历史、民俗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许多史实,恢复被官方长期扭曲的俄国历史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和平”组织、劳联-产联、国家民主基金会、人权观察、索罗斯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积极在这些组织中培植苏联社会里各种亲西方的民间组织,培育苏共的反对党,激化苏联社会中个体与社会:民众与“保守的官僚政府”、人民与执政的共产党之间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后期,索罗斯基金会开始在前苏联地区进行渗透,支持所谓持不同政见者。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1990年在乌克兰创立了国际复兴基金会,大搞民主渗透。自由之家利用在苏联的培训基地及其他合法机构,网罗亲西方人员,物色和培植亲美亲西方势力,争夺、策反高级人才,鼓励、支持苏联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鼓吹自由化的代表人物,鼓动宗教社团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反社会主义势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苏联内政,支持和扶植苏联社会内部的反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如萨哈罗夫、瓦文萨等颁发“乔治?米尼人权奖”,向反对派组织提供资助。1989年,国会拨给“全国争取民主基金会”2 500万美元,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民主”和支持反对派,帮助他们建立各种非政府组织,资助他们出版各种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出版物,并鼓励他们向苏共展开夺权斗争,并为他们提供政治避难。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