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地看待非政府组织对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影响
非政府组织虽然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慈善理念之上,独立于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之外,不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与政府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回顾整个冷战史和近几年来世界上所发生的“颜色革命”等事件,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有意无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沉默的伙伴”。虽如此,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只是外因,它们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没有一个外国政府或外国非政府组织能够制定出一个标准的成功模式,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力量组合各不相同;也没有一个外国政府或外国非政府组织能够收买或鼓动足够人数的民众掀起一场大规模运动,对国家政治领导层形成有力的挑战。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因为当局的公信力丧失,政权失去合法性,导致普通民众要求更换领导人的普遍行为。在一个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分配公平公正,政治清正廉洁的国家,境外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影响的空间并不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东欧各国及中亚各国,将非政府组织视为“公民社会”的主体之一加以扶持,并试图借助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推动其社会转型,这为西方非政府组织对俄渗透打开了大门。于是,西方非政府组织大量涌入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到2005 年8月,总共有2 914家西方非政府组织在中亚注册,其中在哈萨克斯坦的有699家,吉尔吉斯斯坦有1 010家,塔吉克斯坦有595家,土库曼斯坦有 138家,乌兹别克斯坦有472家。在俄罗斯的西方非政府组织由苏联解体前的数十个激增至2005年600余个。“颜色革命”后,俄罗斯加大对西方非政府组织的整治,使西方非政府组织缩减了将近一半。截至2009年3月在俄罗斯国家登记署登记在册的外国非政府组织有267个。它们不仅在该地区独立开展教育、扶贫、宗教、文化、环保、人权、发展援助、科学研究等活动,而且通过提供资金、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大力扶持中亚各国和俄罗斯本土非政府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大多有美国背景,且受到美国国际发展局(USAID)等机构的资助或直接领导,以参与政治为目的。西方非政府组织对该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004年至2005年格鲁吉亚发生了“玫瑰革命”、乌克兰发生了“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黄色革命”。西方学者将这些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方式称作“颜色革命”。其实,“颜色革命”与20世纪苏联东欧剧变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一脉相承,都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与发展。它是非政府组织搭台,西方政府唱戏,有很强隐蔽性、迷惑性和欺骗性。目前,因“颜色革命”西方非政府组织受到许多国家的批评和限制,但西方非政府组织并没有因此而退出,美国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在全球战略中利用非政府组织,依然通过非政府组织对该地区施加影响,扶植亲美势力,推动该地区国家内部的政治演变,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并削弱欧盟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激化外部力量在中亚地区的角逐。然而,以无党派和公益性著称的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