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西方发动“颜色革命”的急先锋
摘自2011年第3期《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同苏联的建立一样,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世界政治事件之一。对其原因的分析,学术界或从苏联共产党集权的角度、或从民族问题的角度以及世界民主化潮流的角度来解释,也有从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当权的腐败、西方的和平演变来解释苏联的解体,等等。本文试图从非政府组织角度分析苏联解体的外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采用各种手段,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利用人员往来,“以接触促演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大力扶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组织,支持他们搞动乱,乱中夺权;利用经济贸易援助,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政治上的让步,等等。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非政府组织起到了“先锋队”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的历史地位
“非政府组织”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但现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最早出现在17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涉及人道主义和宗教领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并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同时,“非政府组织”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根据各自侧重点,对非政府组织有不同的定义。有的根据法律的规定,有的依据资金来源,有的强调组织的结构与运作方式。联合国在1952年第288(X)号决议中认为:“任何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均应被视为非政府组织”。此概念强调了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性。世界银行编写的《非政府组织法的立法原则》则认为“非政府组织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政府部门视为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及其他法人,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将此利润分配”。最受认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的“结构-运作”定义,即认为凡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五个特性的组织都可被视为非政府组织。
二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武力推翻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政权无望的情况下,制定实施了以渗透与分化为基本政策的“和平演变”战略,而以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公共外交则为这种战略的顺利实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冷战时期西方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时期每届美国政府都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美国的公共外交事务,把非政府组织看作是一支可以用来更有效地在世界各地“促进民主”的重要力量。参与美国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组织经常以学校、医院、环保组织、慈善组织、宗教组织、人权组织、社会服务组织、艺术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思想库、基金会、商会等形式出现。如高等学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以及学术团体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文化教育交流。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弥补美国的正规对外宣传体系中经常出现因其政府性质而不被信任的弊端,从而有利于美国思想文化的渗透。
杜鲁门政府时期,专门制定了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和“真理运动”,制定了“新美国世纪计划”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战略,1946年3月,杜鲁门成立了志愿对外援助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Voluntary Foreign Aid,简称ACVFA)。该委员会是在对外援助领域连接联邦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到1946年年底,已经有103个志愿性非政府组织在委员会注册。1949年5月杜鲁门政府还成立了由非官方的美国公民组成的“欧洲自由委员会”,该组织表面上是非政府组织,但经费由中情局支付,其宗旨是“利用逃亡的东欧人开展与苏联的统治地位的斗争”。1950 年中央情报局又设立了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文化自由大会(the Congress forCultural Freedom)”的组织。在其鼎盛时期,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