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矛盾问题,从工作作风入手,建章立制,促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的重要活动。从根本上说,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解 决好新形势下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通过确立符合新时期实际的社会行为方式和党群关系模式,增进相互信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更加顺利地实施执政方略。
第一,根据社会阶层分化实际,建立群众利益整合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群众”结构内部的阶层分化日趋明显,由原来相对单一的阶层分化为按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经济组织性质区分的不同阶层,而且在各自阶层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群众”已经分属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阶层。在这个过程中,以前相对单一的利益主体演化为多种利益主体,改革与社会转型中的利益格局调整必然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发生碰撞。
因此,建立新的群众工作机制首先需要解决好利益整合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问题,通过整合促进利益合理分配,作为社会意识的党群“关系”才会获得稳定的基础。在实践中要建立平等参加利益创造的机制,公平参与利益分配的机制,公正获得利益保障的机制,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合理调处利益矛盾的机制。通过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实践工作的推进,整合各种利益关系,规范利益分配秩序,为促进党群关系和谐打下基础。
第二,结合社会需求变化趋势,建立群众心理整合机制。从总体看,新时期群众的需求不再仅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层次,而是提升到秩序需要、归属需要、享受需要、自尊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这些社会心理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群众整体教育文化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而且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大为增强,维护自身物质权益和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精神权益的要求更高。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使社会情感有时会表现出浮躁、患得患失等特征,当高层次心理需求不能有效实现时,社会心理有时会处于无所归依乃至空白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