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2)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2)

二、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国的全面抗战率先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的英勇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中国人民在正面、敌后战场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4年时间里,中国是在敌强我弱和没有充分外援的艰难条件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独自抗击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在抗日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全部战争时期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其中有14次战役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战役中,中国军队以重大牺牲为代价不断消耗和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歼灭日军4万余人,使日本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美梦成为泡影;1938年徐州会战,仅台儿庄一役即消灭日军万余人;同年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3.5万人,迫使日本改变战略为对华长期作战。在抗日敌后战场,1937年八路军出师首战告捷,平型关一仗消灭日军1000余人;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大小战斗1800余次,消灭日军2万余人。另外,在长江南北广大地区活跃着新四军;在广东和海南岛活跃着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这些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大量牵制和消耗了日军。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载,投入侵华战争的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占总兵力的88%;1938年占总兵力的94%;1939年占总兵力的83%;1940年占总兵力的78%。

中国的抗战阻止了日本的“北进”战略计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追随西方国家出兵苏联所辖的远东地区。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的用兵纲领里,就有“北进”内容,这对苏联的远东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而这个威胁的严重程度如何,又与中国的抗战有着直接关联。尤其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面临着德、日法西斯东西夹击的极大可能。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抗战牵制日军的战略作用充分地显示出来。为了维护“治安”,日军不得不向华北派遣更多的部队。因此,在德国入侵苏联要求日本配合的时候,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表示:“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日本最后决定:“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去除了日本的威胁,苏联才敢把远东地区的大量兵力调往西线与德军作战。苏联元帅崔可夫中肯地评价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中国的抗战延缓了日本的“南进”战略计划。“南进”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另一个指向,即与欧美国家争夺资源丰厚的东南亚地区。日本早在1936年制订《国策基准》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计划。1939年欧战爆发,法国、荷兰很快投降,英美等国无暇东顾,于是日本认为南洋几成“真空地带”,正是完成“南进”的天赐良机。但是,日本却没有立即采取“南进”的行动,直到德国法西斯以闪电方式入侵苏联时,日本仍然表现出了对“南进”的犹豫。究其原因,是日本的多数兵力被牢牢地束缚在中国战场,不敢贸然开辟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对于日军的战略牵制作用,任何尊重历史的人都予以肯定。如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十分看重中国战场牵制日军的巨大作用,他说:“中国一崩溃,至少可以使日本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攻印度,就确实可能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上部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66页)而事实是,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崩溃”,仍然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独自抵抗着日本的侵略,这使得丘吉尔不能不承认,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继续牵制着日本陆军主要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用于东南亚战场的陆军兵力只有10个师团,不及侵华兵力的20%;战争结束时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的兵力128万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约占日军投降兵力总数的50%。中国军队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应英国请求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了营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中国远征军曾与兵力4倍于己的日军作战,并成功地解救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名英军。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做出的上述贡献,是以中华民族的重大牺牲为代价的。在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伤亡和损失超出了任何一个参战的国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