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在2013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1]。这一论述,是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和政治地位作出的最新科学论断,是多党合作理论的重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思考和科学谋划,对于充分调动民主党派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团结、合作、和谐的政党关系,推进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民主党派定性和定位是多党合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政党性质,指的是政党社会属性(社会基础)和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总和,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政党政治地位,指的是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应具有的权力和权利。政党政治地位由政党制度加以规范,体现为一定政党制度中政党与政党的关系以及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我国政党制度中政党主体的组成部分,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党。民主党派具有怎样的性质?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共产党与怎样的政党进行合作。准确认定民主党派的性质,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确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制定对民主党派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体系和政党制度中处于怎样的政治地位?这个问题关系到政党制度的制度规则的确立,关系到民主党派权力和权利的明晰及作用的发挥。因此,对民主党派定性和定位,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民主党派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而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来自民主党派自身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我国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接受在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新时期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民主党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性转变,其社会基础在不断变化,政治纲领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民主党派性质也在随之变化。对民主党派进行正确的定性和定位,必须把握民主党派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和特点,采取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第二,来自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判断,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早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于中共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把民族资产阶级看成是“最危险的敌人”,拒绝与“第三党”合作。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深刻分析中国革命性质和社会特征,认识到只有团结广大农民和中间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民主党派的性质,制定了联合民主党派的方针,通过联合民主党派,实际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与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性质给予了正确的判断,从而确立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应有的地位,开创了在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实行多党合作的新局面。然而,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由于中共党内“左”的错误的发展,对民主党派性质的判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根据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统一战线的新要求,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政党性质给予实事求是的界定,为新时期团结民主党派、发展多党合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开创了新时期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由此可见,对民主党派进行准确定性和定位,必须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指引下,采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