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苏联模式”的科学定位(2)

坚持对“苏联模式”的科学定位(2)

第三,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并不高,唯一明确肯定的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谈到“苏联模式”时常用的是“落后的”、“不成功的”、“僵化的”等负面词语,这表明他对“苏联模式”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的作用,总体上是否定的。

第四,邓小平认为,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是“从苏联搬过来的”、“长期没解决好”的问题,“苏联模式”实际上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对象”。邓小平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改革的实质,就是去“苏联模式”、增“中国特色”,既同苏联“切割”、又不“照抄”西方。按邓小平的说法,就是用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办法,解决“从苏联搬过来的”、“长期没解决好”的问题。

邓小平所讲的“苏联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模式”就是“体制”;“苏联模式”就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通俗地说,也就是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种搞法”。如果从结构上看,“苏联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所选择的搞社会主义的一种“具体体制”,它与基本制度一起共同构成整个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基本制度”是处于具体体制(即“模式”)之外而非“模式”之中的,但它是搞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如果它被否定和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大厦就会垮掉了。

邓小平关于“苏联模式”的上述论述和思想,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苏联模式”是苏联人将马克思主义“苏联化”而可能有的多种方案之一。在前无古人经验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能搞到那个样子、取得那么大成就,应当说很不易了。然而这决不能成为至今仍要坚决捍卫这一模式的理由,更不应将其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主义“样板”去推广。即使是成功的,也要适合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更何况“苏联模式”并不成功。因此,中国改革以“苏联模式”为对象而强调“中国特色”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月5日发表的讲话,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源头讲起,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讲到“苏联模式”时言简意赅地指出:“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这是习近平对“苏联模式”所作出的科学定位。对学术界来说,这意味着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上,又重新回到邓小平的论述上来了,是辩证式的前进和发展。今天,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对澄清近十多年来在“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问题上的理论混乱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作者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