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上海改革开放

邓小平与上海改革开放

编者的话

邓小平与上海有着难解的缘分。1920年9月11日,时年16岁的邓小平与另外80多名同伴一起在上海乘坐邮轮,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1927年回国后,上海一度成为邓小平早期革命战斗生活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时刻关心着上海的发展,为上海发展谋篇布局。在其晚年,从1988年到1994年,他更是连续在上海度过7个春节。

邓小平对上海寄托着殷切的期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出了一张“王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显然,在邓小平的战略布局中,上海不只是一座大城市,也不只是一个传统工业基地,而是能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本报今天特刊登两篇历史回顾文章,展现邓小平与上海改革开放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在缅怀和敬仰之余,更多的是对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清醒认识。如今,上海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还能拿出当年那股子闯劲,以破除万难的决心与勇气,迈过“深水区”,创造一番改革新图景?如是,则是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上海如何从“后卫”走向“前沿”

徐建刚

今年是改革开放36周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回顾上海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指导,就没有上海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先后10余次来到上海,他从世界发展的格局看中国,从中国未来发展看上海,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看浦东,对上海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列发挥了关键作用。

组织准备:培养选拔接班人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他用简练而明确的语言,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概括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十二个字。

上海能否选拔培养好接班人,关系着上海今后的发展,也是邓小平最为关注的问题。1979年7月,他在接见上海市委全体常委时,专门就选拔年轻干部和建设省市领导班子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问题是接班人问题,要有意识地选拔年轻人进领导班子,这是党的战略任务、根本任务,是找接班人的问题。他要求老同志要有意识地培养、帮助并大公无私地选拔年轻力壮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在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通过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发现人才,请老干部、老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举荐人才,到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物色人才等多种方式选拔出一批优秀干部候选人,其中包括由吴邦国、黄菊等18名年轻干部组成的调整市级领导班子名单。1983年2月,邓小平看到这份名单材料后十分满意。他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班子的调整是整个改革工作第一位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要让路,不能干扰。要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有机会大显身手,领导班子,就是要年轻一点,一上来就要干二三十年,但同时也要适当地保留一些老同志,为年轻干部把握大方向。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上海对从市级到区、县、局以及大厂、大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和加强,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为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腾飞做好了人才准备,并使加强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成为上海历届市委的共识。

战略部署:开发开放浦东

开发浦东是上海人民多年的愿望。但囿于各种条件,很长一段时间内,浦东的开发并没有付诸实施。

邓小平认识到,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寻找足以带动全国经济的新的发展极,“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1990年邓小平在同上海领导谈话时,特别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3月,邓小平从上海回到北京后,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提出:“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如何用好上海这张“王牌”,邓小平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决策。他非常郑重地对中央几位主要负责同志说:我已退下来了,但还有几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在邓小平的倡议和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派邹家华、姚依林率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上海进行实地论证。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上海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指出:“这是我们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

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真正确立的重要标志,也把长期处于“后卫”位置的上海推向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此后,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从而使上海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打破姓“资”姓“社”束缚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来到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论断,深刻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里程碑。上海是邓小平视察南方的最后一站。在上海期间,他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推动上海人民的思想解放,开启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崭新篇章。

打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因为在为社会主义服务。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曾经是计划经济重镇的上海,邓小平要求积极开展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为全国起示范和导航作用。

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在邓小平为推动上海改革开放所作的一系列指示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92年邓小平就叮嘱道:“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1994年邓小平最后一次视察上海,离开时他特意把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叫上火车,殷殷嘱托道:“你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的最后一次机遇。”无论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尽管邓小平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他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今天,上海又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关头,承担着先行者和排头兵的历史重任,需要我们再次重温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嘱托,为上海的明天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