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市场原教旨主义赶下神坛(2)

核心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出自人们头脑中的空想,也不是抄自市场教派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推断和构想。经过30多年实践,现在它的基本框架己经初步建立,但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清市场共性和个性的联系与差异

要分清市场共性和个性的联系与差异,不应以共性即普遍性否定个性即特殊性,也不应将个性混同于共性。

市场作为人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久己存在,曾服务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这种交换与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可比作是皮与毛的关系。交换的社会属性依存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即作为资源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方式,它不能决定资源配置的社会性质和内容。所以,这就决定了市场具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二重属性。

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原教旨主义信徒不正视现实,否认市场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兼容,认为既然搞市场经济,就只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自由化、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迄今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观点,无视社会经济发展自身固有的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市场和市场机制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够与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相兼容。各类社会经济制度,因通行等价交换原则而具有共性;各种商品-市场经济因所有制性质不同,又互相区别。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又隐含共性。而市场教派否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将它美化为永恒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经济形态。

市场原教旨主义全盘否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采取绝对化的态度,主张全盘照抄,而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则采取了非历史的态度,全盘加以否定。

市场教派在诅咒苏联计划经济制度时,如果对历史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就应当实话实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实行的是,既有主体公有经济又有作为补充的非公有经济,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混合经济。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苏联长期存在着受法律保护的非公有经济: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副业,每户拥有l公顷宅旁园地,产品可自由种植,自由销售;城市居民每户可分得一块郊区园地,用于建造简易私人别墅,种植瓜果蔬菜;在城市和农村开设集体农庄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这个市场是城乡居民副食品的主要供应者。庄员个人副业收入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曾接近50%(1940年)。这些私人经济对主体经济公有制起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从未遭遇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厄运。

丘吉尔曾誓言要“把苏维埃政权掐死在摇篮里”。但他面对现实,公正地评价斯大林的政绩:“斯大林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原子武器的俄罗斯。”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艰苦奋斗,迈进了富强文明国家行列,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强国,人民实际生活水平超过美欧,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居世界前列。没有斯大林时代的辉煌成就,苏德战争能以苏联胜利结束吗?按照所谓“优化资源配置”的标准,市场教派的信徒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只要不怀偏见,就不会否认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闪光的亮点。不走回头路,决不意味着抹黑历史。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佘小莉
0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