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城镇发展成为大战略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情况千差万别。类型分析是费老从“社区研究”方法中提炼出的一种把握我国区域发展特点的重要方法。在费老早年的乡村调查中,从大瑶山到江村,再到云南的禄村研究和易村、玉村的调查,费老概括出乡村家庭手工业、作坊工业、工厂工业等不同的乡村工业组织类型,并对这些类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的和普遍的规律。在小城镇的研究中,费老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基于深入调查的研究方法。
他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把小城镇视为不同于乡村社区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实体,并把吴江的小城镇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作为农副产品和工业品集散中心的震泽镇;第二种类型是作为纺织工业中心的盛泽镇;第三种类型是作为地方政府所在地的政治中心;第四种类型是作为消费、休闲和游览的文化中心的同里镇;第五种类型是作为地方交通枢纽中心的平望镇。费孝通认为,这只是“小城镇定性分析中分类工作的尝试”,其实可能还有很多类型,每种类型兼有几方面的特点。
费孝通先生在进行横断面的类型比较后,还进行了历史考察,指出自1949年以后,吴江小城镇以70年代初期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时期。70年代以前是小城镇的衰落和萧条时期,标志是在全国人口激增的同时小城镇的人口下降了,原因是重农轻商,取消商品生产,小城镇本身商品流通的功能丧失。从70年代初开始,小城镇的发展开始复兴,但是小城镇复兴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并不是多种经营和商品流通发展,而是社队工业①的迅速发展。费孝通先生还用他擅长的类型分析法,对70年代初吴江县的社队工业进行了分类,划分出社队工业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原料和市场都不在当地农村,只是利用当地劳力的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资金和信息的局限,这类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工业,发展很不稳定;第二类是原料来自当地农村、市场也比较可靠的工业,实际上是农副产品的延伸工业,这类工业是少数也最稳定;第三类是原料和市场也不在当地农村,但却是由城市大工厂负责供应原料和市场销售,实际是城市大工业的扩散,相当于大工厂的一个附属车间,这种属个别的企业也是比较稳定的。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文件精神,各地的小城镇建设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使小城镇的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到2000年,全国建制镇增长到19780个,其中东部有8617个,中部有6070个,西部有5093个,建制镇布局的重心明显东移。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1978—2010年的32年间,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410个,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539个。
小城镇发展战略后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都遇到一些新情况。20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黄金时代的结束,农民工进城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成为一种对小城镇和乡镇发展的诘难,曾一度被誉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小城镇发展似乎也成为明日黄花风光不再,小城镇在发展中遇到很多新问题,小城镇发展战略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