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是城乡二元结构(3)

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是城乡二元结构(3)

三、小城镇发展遇到新问题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土地城市化成为GDP和财政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地域规模迅速扩大,而且出现城市越大聚集经济效益越明显的趋势。小城镇发展相比之下则黯然失色,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1.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弱化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国选择了“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但实际的发展结果是,小城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当时曾达到27%,约8100万人;到2010年,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已降到了20.7%,约1.38亿人。全国1.9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只有7000多人,还不如大城市一个社区的人口多。

2.乡村空心化问题。小城镇是“乡之首,城之尾”,是城乡之间的连接纽带,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的发展影响很大。目前在一些地区,乡村空心化现象非常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产业空了,随着全国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乡村工业越来越失去了原来的竞争力,新兴产业逐步向大中城市和工业园区、新技术开发区聚集;其次是年轻人空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闯世界,巨大的城乡差距使他们不愿意再生活在乡村,农村成为老年人社会,农业成为老年人的工作;再次是住房空了,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去住房改建翻新得很快,现在很少有人改建翻新住房了,乡村富裕的人开始在城市买房搬进城市居住,一些村落三分之一的住房都闲置了,长期无人居住和修缮的住房败落了,村庄变得萧条和缺乏人气;最后是乡村的干部也空了,农村的村干部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兼职,很多村干部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不是为村里工作,而是为自己经营,乡镇干部住在乡镇的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城乡差距使他们的孩子要在城市上学,他们的家属要在城市工作。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

3.农民难以普遍富裕起来的问题。我国的农民在狭小的土地上耕作,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解决富裕起来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我国还有3.8亿农业劳动力,按照现有土地耕作的需要,还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工作。但实际上,现在能够外出打工的,多数是农村的青年人,一旦上了年纪,外出打工就受到种种限制。我们现在到农村里去看看,能够外出打工的已经都走了。农民富裕起来的问题,在我国恐怕难以普遍走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和单纯依靠外出打工的路子,农民普遍兼业恐怕是多数农民能够富裕起来的路子。农民兼业需要有业可兼,这就与如何使小城镇繁荣起来联系在一起。

4.乡村债务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能力和转移支付能力得到加强,但国家财力也出现从中央到基层逐级弱化的情况,而乡镇企业的衰落和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财政更加薄弱。乡镇政府的欠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有关学者的调查估计,现在全国乡镇债务高达2000多亿元。高额的乡镇债务大大削弱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些地方甚至发不出乡镇公务员的工资,不断变换名目向老百姓收费,造成基层干群关系的紧张。

5.乡村土地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不断升值,甚至价格飞涨,国家建设和城市化发展,都需要土地,农民的土地一旦变更了用途,价格就几十倍地上涨。在大多数城市,土地出让金和土地交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财力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没有富裕起来,土地增值获得的收益,绝大部分没有到失地农民的手里,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失地、失业、失保的“失地农民”。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也成为引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